01
樊登在讲解《幸福的陷阱》时提到一个公交车的隐喻,人生就像单行道,驶向人生的终点,
你就是开车的司机,沿途会上下很多人,有的人给你带来烦恼,但不会真的伤害你,抢你的方向盘,事实上ta上了你的公交车,请问你是持续开车,还是停下来跟ta吵架?
如果你非得跟ta吵完了才走,你这辈子哪儿都去不了,你这辈子就只能待在这个地方。但是当你目标坚定地说,我要去到有意义的地方,开车接着走。慢慢地你会发现,ta貌似魔鬼,其实是个小猫咪,虚张声势,其实只是想帮你,或者ta就是你的一部分。怎么决定全在于你。
当时听着很有感觉,但慢慢就淡忘了,只是这个隐喻一直在我心里,生活总是和隐喻呼应,时间到了就出来度我。
有次开车出行,太太一路唠叨,一会说该并线了,一会说速度太慢了,一会说拐弯太快了,
当时如果不是丈母娘在车上,我早怼回去了,要么开车,要么闭嘴!
开车的人都有体会,最烦旁边有人不停地叨叨。每当太太在我开车唠叨时,我都想真应该给她听论语。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
孔子坐车时,不回头,不大声说话,不指指点点。
孔子是驾车的高手,但不会去唠叨驾车的人该如何开车。
我可以对太太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闭上嘴巴,听天由命就好。
但有一天,我突然明白,我一直想着让她听论语,不也是未说出口的唠叨吗?形式不同,本质想通,都是希望他人改变。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反省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不幸的是,开车时,每次都有人在旁边唠叨,既然无法改变他人,而命中注定我要开这辆车,那需要如何培养自己的定力?
02
对于定力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理解为棉花糖实验中孩子的延迟满足,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或者是在压力下不惊慌失措。
我个人对定力的理解是,定力和大局观,同理心,抗压力有关系。越有大局观,越具备同理心,越有抗压力,就越有定力。
定力=大局观 * 同理心 * 抗压力
说起定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曾国藩,他刚创立湘军时,太平军已经定都南京,进行北征和西征,江西、安徽、湖北等省告急,咸丰让曾国藩出兵救援,但曾国藩接旨后却拒不出兵,上奏说自己的水师还没有练成,大炮还在路上,不能贸然出击,否则就是去送死。最终他的好友江忠源城破身亡。
1860年,曾国藩率羽翼丰满的湘军围攻安庆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直逼北京城,咸丰命令曾国藩马上派部将鲍超北上勤王。曾国藩用拖字诀,回复奏折说鲍超不能胜任,恳请皇上从他和胡林翼中选择一人带兵北上。请示的奏折往来时,大势已定,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咸丰说他不必来了。
这两件事情场景不同,但曾国藩对时局洞若观火,两次出兵都是杯水车薪,赴死不足以成事。大局观是有定力的前提,不会随风摇摆,有自己对时局的判断作为底气。
如果说大局观是理性分析,定力还需要有同理心作为感性加持。
曾国藩前后两次和咸丰交道,结果相同,做法迥异,第一次是明文抗旨,很不给咸丰面子,咸丰虽拿他没办法,但心里对他非常不满,第二次是拖延不出,但还是给皇帝面子。
昨天开车遇到类似的情况,为了去浦西会朋友,我选了一条远而快的路。家人同样唠叨,为什么去莘庄要先开到迪士尼?质疑我是不是走错路了?
我的感觉平静很多,我理解,绕路是事实,家人担心迟到也可以理解。我平静地告诉他们,这条路的确更远,但更快。说出事实后,他们也没说什么了。淡淡说出事实就可以,不用脸红脖子粗去争辩,车最终是自己开,可以平和地不受打扰,方向盘还是在自己手中。
非暴力沟通,说出事实,理解对方的感受,看到自己的感受,就好了。
听到批评时候,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非暴力沟通》
除了大局观和同理心外,定力还需要足够抗压力。
1838年,曾国藩中进士的时候,吴文镕是主考官之一。吴文镕时任湖广总督,守武昌抵御太平军。湖北巡抚崇伦想保命,要求自己带队出兵,其实就是想乘机逃跑。吴文镕不同意,崇伦就向朝廷说他畏缩不前,贪生怕死,不敢出兵攻打太平军。然而咸丰帝急于求成,多次催促吴文镕带兵出战,吴文镕在内外压力交迫下,被迫出城仓促迎战,导致身亡。
在人生之旅,我们不光是司机,也是乘客,我们也会搭乘孩子的公交车,需要有足够定力拿好自己的方向盘,也有定力不操纵他人的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