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得空读了几页《静悄悄的革命》,重新学习了讲座《教育,唤起美好事物的欲求》,联系轰轰烈烈的新教育行动和学校的思维课堂改革,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尊重生命,启发思维。
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有极高的素养。首先是会倾听,不只倾听知识的对与错,更要倾听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其次,教师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促使学生与物与人展开对话,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对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我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称为教学的中心。”这不正是思维课堂的核心思想吗?第三,教学应从思维上升生命,这是教学的灵魂。《静悄悄的革命》从“主体性”神话的对立面,谈到了对“润泽的教室”理解,“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心。”“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戒律都是那么的柔和”。在《教育,唤起美好事物的欲求》中,刘铁芳教授也指出: “好的教学还需要进一步上升到生命的激励,引导学习状态的升华,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生命价值,让学习变成学生自我生命成长的的力量。”这种对生命的激励和尊重不正是新教育所倡导的吗?
假期中的学习与读书,让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礼,深深感受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它给我两点启发。一、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光要了解新知识,更要随时更新思想,思想影响着行为。二、单单地听一听一些新名词,观摩一两节精彩课堂,很难抓住教育新思想的真谛,必须铺下身子仔细地深入地研究,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