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送走了一位朋友,他毕业后就来到了魔都,待了四年,临走前发了个朋友圈,“我轻轻地我走了,也许我还会轻轻地来”。
他说自己很焦虑,家里一直在催着他回去,眼看着年纪也不小了,父母也越来越老,深知在这儿买不起房。朋友也大多留在家乡,一个人日子久了觉得无聊,犹豫了很久,还是下定决心回去了。
内心还是有不舍的吧,不然也会想着也许还会回来。最近又盛行“空巢青年”的概念,回家乡的那位朋友应该就属于典型的空巢青年,我不知道他是因为父母的介入不得不回去,还是真的自己厌倦了独居的生活,又或许兼而有之。
远离家乡,独居在大城市,“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暖”,一个人最害怕去医院,因为让人感到无助;也懒得做饭,周末凑单一次点两顿;平时宁可在公司加班,也不愿回到空无一人的住处,这都是独居青年的真实生活写照。
有一段时间我竟也开始顾影自怜起来,每天上下班,看着地铁上满车厢的人目无表情,或是低头族,或在闭目养神。彼此都是相互不甚了解的陌生人,唯一懂得的是生活在大城市,很少有人能活得很轻松,总会有压力甚至伴随着焦虑感。电梯上大家默契地靠右排着长龙,永远有行色匆匆地人在空出来左行道赶路,习惯了这样的日常之后,你也自然的与环境融为一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麻木地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东京女子图鉴》的主角绫,刚开始来到东京觉得它闪闪发光,等她奋斗多年后,光环早已不在。
空巢,是一种孤独的生活状态,比如空巢老人,孩子养大了能够独立生活,也就离开家了,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尤其是处在当下人口流动性极大的社会,他们不得不最终与老伴相依为命,甚至孤身一人。
但对于青年来说,在一个不足以称之为家的地方"空巢”着,更多的是主动选择。大城市固然各种资源高度集中,工作机会多,起薪也高,但随之而来的生活成本高,生活质量却不一定好。现如今二三线城市也发展得很好,只要不挑,好的工作机会也不少,房价也没有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高。
然而还是有无数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背井离乡,踏上了这趟未知的人生旅程,能够成功立足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最终还是漂着或是回到家乡,但年轻的人们依旧满怀希望,对他们而言,“希望是好东西,或许是最好的,好东西从不逝去”,或许就是有着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熬过这段孤独的时光。
相信每个在大城市形单影只的人都有自己留在这座城市的理由,可能是好的工作机会,或者仅仅是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作为全国精英的聚集地,精神娱乐生活必不可少,各种俱乐部、沙龙,话剧、演唱会等更不在话下。无论你爱好旅游,喜欢打游戏,或是文艺青年,都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人。
而且没有小城处处都要讲人脉那么复杂,都说深圳是最接近“美国梦"精神的地方,即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相信这也是为何无数没有背景,有自己想法的年轻人义无返顾地踏上这趟孤独之旅。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的不过是公平开放的环境,有一个地方可以安放我们小小的梦想,能够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一线城市我们有机会或者说更有可能实现我们的理想,有人将在一线城市工作的经历当做跳板,特别是对于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从业人员,大城市能够给他们更大的平台,更高的薪资。即便以后离开,过去几年奋斗的资产以及工作经历,也足以让他们在即将安定下来的城市有一个好的开始。
生活在大城市,看似人情淡薄,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懂得彼此的界限,各自关注自己的生活,这对于看重个人空间的人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很难再适应小城的熟人社会,对他人的信息无孔不入。明知道买不起房也继续漂着,或许在他人看来不切实际,有房有车家庭美满是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幸福生活,却不意味着没房没车独身就是不幸,辛福快乐的标准从来都不唯一,冷暖自知罢了。
不可否认"空巢”是一部分青年目前在大城市的生存现状,然而我们一路求学,过的是集体生活,之后又会成立新的家庭。生活好像永远都被身边簇拥的人推着走,趁着这段年轻时光,自己和自己相处,直面内心未尝不可。且孤独并不等同于孤独感,即便有人相陪也避免不了孤独。
我们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结束空巢的状态,人都是群体性动物,有社交需求,渴望安全感和归属。很多人会为了抵抗孤独而作出妥协,正如米兰.昆德拉书中提到的“压倒他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们宁可被他人牵绊,承担更多的责任,也不愿自由并孤独着。我们也会迫于外界的压力,不得以而违背自己的意愿。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希望我们都可以做自由的空巢青年。不为世俗的标准而始终焦虑,不必为了逃避孤独而选择将就,忠于自己的选择,做一个内心真正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