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天涯,作者漏屋,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_英语杂谈_论坛_天涯社区
感谢漏屋,让我知道二语习得
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看英语教父的文章感到好有趣,难得有人能以如此心态对待这个一般有点知识的人都会绷着大脸教训人的话题。可能是有鲁迅先生论的中国人缺乏的反骨吧。反潮流没问题,高兴归高兴,科学还是科学,科学研究本身还是个严肃的事。王朔的出现另读者欣喜,但也不能妄言他颠覆了文坛,更不能令他摇身一变成为科学家或佛学家,大家别被“千岁寒”搞糊涂了。
语言的发音
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对人类不同人种,性别,年龄和语言的发音进行过多年的研究,各国的研究成果都很丰富且得到公认。研究发现男性平均发音频率为120赫兹,女性平均为210赫兹,各国语言几乎没有差异,反而是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远高过不同语种之间的差异。要说听不见那国话显然是玩笑话,大家别当真。所有语言都没有超过300赫兹。下面简单列举斯德哥尔摩大学对一些不同语言发音频率的对比研究报告:
语种性别年龄平均频率(赫兹)
德语男129
德语女238
法语男20-61 145
法语女19-72 226
英语男127
英语女186
中文(普通话)男30-50 108
中文(普通话)女30-50 184
瑞典语男21-70 110
瑞典语女21-70 193
不同语言在疑问句的变调上频率是稍有不同的,但都在此范围内。另外1991年在对中国江浙地区语言频率研究中发现,该地区男性说话频率稍高,平均为170赫兹,女性仍属正常,为187赫兹。此现象在其他国家的个别地方语言中也出现过,但都未超出正常范围。
发音部位和方式
关于发音部位,各语言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而发音共鸣方式的微小区主要别跟人的体型或特殊训练有关,跟语种和人种没有太大关系。中国的播音员在广播学院训练时也要求发音靠后,以求发出浑厚圆润的效果,而不是广播员的普通人也有声音是这样的。西方人体形普遍魁梧,发音浑厚的人比例较高,但发音靠前的人大有人在。比如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发音频率也比较高,同时部位也比较靠前,跟他的身材有关。各语言发音不同当然有很多具体问题,是个相当复杂的话题,日本在这方面研究很到位,跟他们在学外语时发音困难较大有关。原理太过复杂,和我们关系不大,就不讨论了。
什么是“正统英语”?
英语是一个许多国家普遍使用的语言,并没有一个标准和正统的问题。中文有普通话,但英文中没有这个概念。有人曾提出过General British English, General American English的概念,但并没有统一标准。后因音电视电影媒体的发达,可以认为电视播音的发音算比较得到认可的吧。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英语发音有所不同,但发音区别并不大,互相交流一般没有障碍。相比而言,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口音差别要比不同国家间英语口音的差别要大很多。至于不同国家英语语言的使用形式和内容,则更加一致。只有极个别日常生活中物品的叫法有所不同,比如地铁(underground/subway)等,数量极其少。
英国伦敦的英语也是个非常地方性的语言,口音比较独特,甚至同一城市还有不同的口音。以前给大家举过例子,伦敦人常省略“h”音。苏格兰也是英国的一部分,讲的是普通英语,没什么正统不正统,只是苏格兰当地的口音有些特殊,但一般出来的人会比较注意不把地方口音说得太重。如果看写的文章,一般是不能分辨是英国哪个部分人写的,说明语言形式的统一度。
汉语的地方语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区别不能认为是母语和外语的区别,甚至广东话都不行,除非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这个就不用讨论了吧。另外世界上很多语言都把东西分雌雄,只要你不非要用语法分析非要搞懂为什么这是雄那是雌,就不会被拌住,连在一起掌握就是了。中文里的“只,头,条”也一样。你非问为什么牛是论头的而猪怎么不能论头而羊怎么既可以论头又可以论只而猪一般都论口是不是因为他们的嘴大还是因为猪比较宝贝一般住在人家里跟人口差不多既然可以说一口人那也可以说一口猪好象有道理那不就累着了吗?
北京今天天气好凉爽阳光很刺眼我要出门了我在屋里就先把墨镜带上了怎么一片黑鼠标在哪里噢在这里,click。:)
千万别学英语在告诉我们什么?
韩国郑博士的《千万别学英语》是非常值得中日韩三国同学一读的好书。其题目就点明了英语不应该是学得,而应该是悉得。其实就是我们讨论的SLA关于学得悉得之争中的悉得立场。此立场是SLA的理论核心,也是西方语言学研究普遍接受的观点。而《千万别学英语》这一提法之所以在韩国、日本和中国引起巨大反响,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国家是典型的一贯采用学习方式来掌握外语的国家,而学习外语的习惯导致这三个国家的同学外语掌握效果最差。西方学者把此现象归咎于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前面讨论过,主要是中日韩三国的Rote Learning习惯被应用在了语言学习上。
郑博士以在国外亲身经历的观察和分析,用简单的笔触告诉本国同学应该放弃RL而走悉得的道路。虽然他几乎没有引证什么二语悉得的理论,但显然他对这一系列理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包括对关键期的了解。在书中他提到了儿童的大脑比较软(可能是翻译的问题,英文原文是plasticity),语言存储在大脑中有特定的空间,而到了成年这些空间被占据所以就比较难。基本是对的,稍有一点不太准确。这些空间不是被占据,而是通往这里的道路被关闭了。成年人习惯用左脑去学语言,而机械记忆更加没效率且存不到语言区上。如果能回到掌握母语的悉得路线上,成年人还是可以在大脑语言区建立新的外语区域的,但与12岁以下就能掌握外语相比,部位会稍有不同,而且每个人还不太一样,但无论如何是应该在这一区域里形成该语言区块,而不是大脑其他部位的记忆。郑博士书中反复强调大家要放弃背诵的想法。
关于韩国学生到了国外外语环境学习外语效果很差的现象,郑博士的观察也和我们一样。他提出的一个原因是外国人很快对韩国同学失去兴趣,而且因为他们语言能力低,所以不再主动和他们交流,这也是为什么成年人到了国外学习外语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分析很对。关于成年人到了国外语言环境的情况,专家们的分析相当细致,除了郑博士讲的原因,和我们讲的理解性差的原因,还有其他各种原因,包括当地人为了与你实现交流而讲一种不正规的简单英语的问题等等。还有一个原因,成人的语言环境跟小孩子不同。成人一般是纯对话环境,没有图象和肢体语言的帮助,而小孩子是在大量形象和肢体语言存在的游戏环境中。
郑博士的书阅读对象主要是经过多年英语学习还是哑巴英语同学,不是完全的初学者。所以按他的设计,从这水平起在理想的状态下每天90分钟,6个月到1年就可以突破。时间是差不多的。并不用刻苦学习。
关键问题:
郑博士提的建议路线跟我们提的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我们多强调了图象和肢体语言的作用,因为通过形象帮助可以更容易也更有效地建立语言思维。同是正确理念,但如何寻找适当的学习材料?这一点大家都是一个最难的关键问题。我们在文章中探讨了半天,最后还是要面临这一问题。我们一方面谈到了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材料设计之间的断层,另一方面也谈到了个体差异造成无法提供一套统一的学习系统。之所以我们会搬初一些语言研究的理论和实验结果,主要是想让大家能建立对外语学习的理念并且学会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和学会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料。千万别学英语的提法,在中国是非常及时的,当然也是会受到一些人的欢迎和另一些人的攻击的。道理如何,大家用慧眼去解读吧。
此图为国外某大学1998年对采用语言悉得综合方式学习学生的时间与语言能力的分析。蓝曲线为母语学习速度,红曲线为二语悉得速度。蓝横线为认可的流利交流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从零到流利交流可以在1000小时左右实现,继续学习与母语永远有个小差距,但在2000小时左右水平应该相当高了。
其他一些关于发音和听音频率的数据:
Here are some more specific facts regarding frequency range of the human voice: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F0) for an adult male voice is around 120 Hz (80-200 Hz).
A speaker with a bass voice will produce sounds with a F0 of between 75 and 150 Hz.
The typical F0 range for an adult female voice is around 220 Hz (140-500 Hz).
A speaker with a soprano voice will produce sounds with a F0 of 400+ Hz.
Most energy concentrated below 1000 Hz.
Vowels have most of their energy below 1000 Hz.
Consonants have most of their energy above 1000 Hz.
Harmonics in voice can go above 3500 Hz
These frequency numbers are in Hertz (cycles per second):
1 Approx. beginning of brain waves
6.66 Theta brain waves
7.85 Alpha brain waves
15.7 Beta brain waves
30-30.56 Government VLF stations
32-33 Government VLF stations
34-42 Government VLF stations
50 Approx. Upper limit of brain wave frequencies
60 Produces an audible sound
Here are some other typical frequency ranges:
Thunder - as low as 20 Hz
Piano - 25 Hz to 4,100 Hz
Bass drums - as low as 30 Hz
Bass guitar - 30 Hz to 200 Hz
Bass Tuba - 44-349 Hz
Cello - 66-987 Hz
Guitar - 83-880 Hz
Trombone - 83-493 Hz
French Horn - 110-880 Hz
Trumpet - 165-987 Hz
Clarinet - 165-1567 Hz
Violin - 196-3,136 Hz
Flute - 262-3,349 Hz
Cymbals - up to 15,000 Hz
Squeal of Bats - about 20,000 Hz
Hearing Frequency Ranges are also interesting to note:
Dog Hearing Frequency Range - about 50-45,000 Hz
Cat Hearing Frequency Range - about 45-85,000 Hz
Bat Hearing Frequency Range - about 2,000-120,000 Hz
Porpoise Hearing Frequency Range - about 75-150,000 Hz
后记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鼓励。本人是从此贴第一天起才开始写第一个字,自己也没有想到一个月的时间竞篡出了十多万字。本来只是些近年的学习和工作的心得,对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一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平时以学术讲座和讨论的形式谈一些部分,一直无法归纳和写作出来。要不是大家的督促和支持,至今还是一个个零散的片段。现在居然能比较系统地放到了一起,尽管非常粗糙甚至虎头蛇尾,但算是对这些年工作和学习的一个总结吧。这些年来,自认为是从事了天下最好的一份工作之一:不但有自由的工作时间和良好的待遇,受到学生的尊重,更主要的还是看到自己的工作给很多人的一生带来的变化。有很多学生因为外语能力的提高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有的职位提升,有的实现出国移民求学的梦想。外语能力的提高给他们本人,他们的家庭乃至下一代都增添了幸福,我对此感到莫大的满足。几年来看到我的许多学生因为在一起学外语而成为一辈子的朋友,很多同学还因此喜结良缘,有的已经有了下一代。每年我都要出席许多婚礼,每次必然是主婚人。每次宾客们议论纷纷,这主婚人讲得真精彩,他们不知道我实在太有经验了,主婚的致辞也可以出个集子了。我想可能只有医生的职业可以有同样的满足感吧。这次能完成此文,算是给多年来学生和同事的支持,以及网友们的鼓励的一个小小回报吧。
几天前惊闻学生张丽刚因车祸离开人世,不禁万分叹息。张丽同学家境贫寒,无法完成中学学业,十几岁就来北京打工,在发廊做洗头妹。但她没有怨天尤人,竞花掉了一年的积蓄用来学习外语。她的理想是开自己的发廊,而且是为外国客户服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她的外语已经可以实现基本交流了,而且她与朋友在使馆区和开的发廊就要开业了,眼看正在逐渐实现自己的理想,竟遭此不测,她老师和同学们都深感惋惜。因为张丽同学平时的一贯乐观向上,此事给大家留下的阴影也就越发沉重。本人更太息生命之无常。劝大家平日更要善待周围的人,珍惜每一天。在此纪念一下张丽同学。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并且没有无碍的辩才,想必文章中毛病不少而且很多意思也因为没讲明白因而不能让大家完全领会,还请大家多包涵。但只要能对一些同学的外语学习有启发和帮助,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本人已经非常高兴了。如果有同学能从中领悟到的不仅是学习外语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那本人就更感到欣慰了。这应该就是本文的目的吧。本人已决定后年退休,退休之后潜心读书,并跟随一心禅堂主学佛,难得能遇到如此好的老师。对佛学感兴趣的同学,推荐大家到天涯闲闲书话栏目读一下一心禅兄的《佛陀纪事—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释迦牟尼》,那分析力度是小弟望尘莫及的,大家能稍有体会就受益非浅了。即使对佛学不感兴趣,如果能一读此文,定能增长智慧。
摘录一段释迦牟尼讲的话和大家分享:
不要相信只凭听说的任何事物。不要相信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不要因为众人都这么说而相信它。不要因为经典上的记载而相信它。不要相信权威、导师或长辈的教导。当你经过观察和分析后,认为事物与原则一致,并有助于个人和大家的善行与利益,才接受实行。
祝大家节日愉快!节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