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读书绕了一大圈,又回到论语上,更惊喜的是,居然很认真的看完了。感谢作者华彬,深入浅出的将论语铺展衍生,将现时日常与之结合,让我有更多领悟,更让我明了,这本在我身边唾手可得的巨著,超越了我目前看的所有书,这才是值得终身玩味的经典!
论语主要涉及两个人生的大方向,学习学和为人学。
学习学:看过《如何阅读一本书》《高效阅读》,能学到一些阅读的技巧,但那只是术,不是谋。求学的根本是立志,为什么而学?
广而泛、粗而浅是容易犯的错误,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习”,不光是复习,更是练习实践的意思。听到看到一句美文,马上就要说出去,仿佛说了就成了自己的了,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博学多才,其实这是道听而途说,路上听到路上又说出去了,没有走心,没有实践,就像以前老师所说,左耳进右耳出。这样,纵使一年读100本书,又有什么意义呢?学习和交友同样重要,子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独自苦读,很容易孤芳自赏、固步自封,并非做学问的正道。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只会鼓励你,更会指出你未曾觉察的问题。日日不断之功,这是曾国藩的领悟,也是我们这些资质平平之人的最佳学习路径,一日不断至终身,这可真是看似简单的难事。非圣书,摒勿视。现在书籍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虽然人各有志,喜好不同,选择不同,不过仍要小心众多目的不良、哗众取宠的书,既让你误入歧途,又浪费时间。关键还在于,读书立的志。
为人学:儒学讲究追求圣人、善人、君子、仁者。归结到底是中庸之道,忠恕之道。
何为中庸?以前我以为,中即中不溜、不要太出头也别太卑微,庸即平庸、差不多,所以中庸就是和事佬,谁也不得罪,有点苟且的意思。这简直是断章取义,大错特错。中的意思有两层,第一,靶的中心,只有一个中心,所以要不偏不倚;第二,忠于自己的内心。庸的意思是常识、常理,大道至简,简单的让人不敢相信。孔子说过,门口就是大路,可是走的人却非常少。大家都想走捷径,想要弯道超车,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成功学,一本书教你学会XX,急功近利,有几个因此成功?王阳明说:灭人欲,存天理。何必要刻意追求仁义?只要减少没必要的欲望,就会获得与日剧增的轻松,生活就是减法,比如,吃饭就是天理,贪吃就是人欲。我们生活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三十而立,这里立的不是买房买车有钱,而是立志,你的志向才是你一生追求的目标。所以迷茫,因为三十了还是没有立志,回答不了,赚钱是为了什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先想想源动力是什么吧。
如何与人相处?看到《谈判力》《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里介绍了很多技巧和方法,其实归结到底是一种修养,受人信任和尊重,而不是小聪明。无私为大私,从自身利益出发的思考角度并非明智,道理只有真正做到的人才能知道其好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以前也觉得人各有分工,办公桌也有保洁的人清扫,何必自己动手呢?其实不然,如果你不自己动手,那么下次就不要劝导别人,从小事做起,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因为你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杀身成仁,这句话也容易被误解,儒家并不鼓励盲目牺牲,除非是为了内心的仁义。尤其是为了沽名钓誉,为了自己个人名声而牺牲自己甚至团队,不过是欺世盗名的狂徒。
再说说命运,命之在我,运之在天,假如一辈子都怀才不遇,该怎么办呢?其实,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至少活得明白了,孔子致死也没有实现他的志向,但圣贤的思想流传至今。最后喊喊口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我第一遍认真读论语,有太多遗漏和浅显之处,真诚希望有书友指正,希望能一起提携!
17年前我敬爱的语文老师启蒙了我语文书课文
《论语十则》:子 曰 :
“ 学 而 时 习 之...
人 不 知 而 不 愠... ”
知 之 为 知 之 , 不 知 为 不 知... ”
己 所 不 欲 , 勿 施 于人。”
就像泰戈尔曾说过的:“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十七年后半读半学读完整篇《论语》。既读完:“道、释”后这次真正的感受了字正腔圆的“儒”,夫子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于事无益的处世态度。
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坚定立场。
菩萨心肠,对值得的人。雷霆手段,对不值得的人。
如此,可称之为智慧。
一切的强和弱,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强敌而未展开,
虽强犹弱;弱敌作困兽斗,虽弱亦强。
子曰:“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态度不同;际遇不同。
所以要走出两分法的关键,就是中庸,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称之为:三段论。
易经也有云,易有太极,而生两仪。
生出的两仪是阴阳,但是不要忘记中间那个太极。永远要允许中间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可爱,比如这世界上有人喜欢你,当然也会有人讨厌你,但是大部分人听都没听说过你。
以上
一人一宇宙,一念一磁场。
当你开始向内寻找而不是向外探寻,
价值️=幸福 ,
自律️=健康 ,
宽容️=家和 。
体会的知命者,三条:
第一,知道自己的使命,为使命驱使,就不会为利欲所牵引。专注坚持的,都是知道自己使命的,东一榔头西一棒的,都是趋利避害的。
第二,知命不知运,按使命去做,接受命运安排。把命和运分开,才能理解命运。命,是我的使命、我的志向、我要做什么。运,是潮流,是大势,是机缘,是风口,是概率。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生总会碰到几次好运、霉运,你坚持在你的使命上走,好运来的时候就腾飞;霉运来的时候就忍一忍。使命,是你给自己画的一条直线,志有定向,坚持往前走!运气呢,是外部环境中的分子运动,到处乱窜的,你走直线来,路上自然好运霉运都会撞上。你多追着运气走,那一辈子一次也追不上。运气是它自己来的,它奔你的使命来。你若自己想去找运气,这辈子就算完蛋了。这有点像我们小时候下飞行棋,那路线就是命,你做的事,就是扔骰子,走到某一格,停下,这是正常;再扔,又到某一格,有一条虚线,教你直接跨越到对面去,进了十步,这是好运;再扔,又到某一格,让你退回去,甚至退回出发点,这是霉运。但是只要你接着扔骰子,最后都能到达胜利的终点。因为有路线,有命。扔到下一格是哪,我们不知道,这就是不知运。不知运没关系,好坏都是概率而已。你不可能都好,也不可能都坏。别人运气比你好,你也管不着。
第三,对自己控制不了的、影响不了的命,地球会不会毁灭,国家未来会怎样,接受命运安排,不纠结。把握自己的原则,自己不做坏人,不参与做坏事。同时,明哲保身,不把自己和家庭置于危险之中,保护自己免于刑戮。如果最终变坏了呢?比如地球毁灭了呢?接受呗。夭寿不二,死亡也接受,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对个人的使命和命运,对国家的命运,对知命的积极与消极,这就是孔子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吧。我知道我的使命,我只按这使命去做;我知道国家有命运,但我不知道我能赶上啥,因为大历史的进程,动一下三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就过去了,我只能接受我的生命进程中这一段。
第二个讲知礼。朱熹说,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不知礼,你就耳目手足都不知道怎么用,怎么能自立于社会呢?张居正说:“礼为持身之具,若不知礼,则进退周旋,茫无准则,耳目手足惶惑失措,欲德性坚定,则卓然自立难矣!”今天我们都不知礼,但往往能看见别人不知礼,素质低,看不见自己不知礼,所以要修啊!这个要用一生去修行,这里没法展开了,一展开,等于要把《论语》重新讲一遍。
第三,知言。别人一说话,你就要知道他是什么人。我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不是智者。智者听人一说话,就知道他是什么人。这主要来源于社会阅历,也源于读历史。所有人都有历史原型,所有的话历史上都有人说过,今天地球上有70亿人,曾经在这个星球上生活过的可能有1000亿人。如果你读历史,有1000亿人的阅历经验,就有了对人判断的大数据,什么话什么事什么人,你都能对得上过去的某人某事的原型。
本来这本书已经就是华杉读《论语》的读后感了,但是读完别人的读后感之后让更加让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原因就是他读到了内心也体现在行为上,在不同人群的成长历程中,各自有各自的归宿,很难做到知行合一,这仅仅是个目标罢了,但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是,不断的反思自己,不断的用自己的思考给自己释放行为的空间,那么读书本质是什么?值得思考
最关键的本质呢,我们评论别人,不是为了给他做鉴定,是为了对照自己,是为了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个人,你把他的优点和缺点列表分两边,优点一条一条照着学,见贤思齐;缺点呢,一条条对照自查自纠,这毛病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其实,读书如果是为了炫耀读过,错了,而是用行为证明你是个读书的人,谦卑而有傲骨,这就够了。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做事。学习就是模仿别人,细细体会和分析,取善去恶,如此,就处处都是学习了。去除各种障碍,学习就是这样直接有益。商量也是学习,合作也是学习,事事琢磨,处处学习。话少说,慢说,是对自己负责的开始,也是对别人负责。尊重和信任别人,相信别人的选择已经是他认为最合适的了。做好自己,别人就会来模仿的,不用自己说。要做敦厚之人,不做浅薄人。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没有返程,没有对错;人每天都直面打不赢的战争,尊重对手,战胜自己;社会阶层已经固化,有人渴望罗马,有人天生就在罗马;打不赢的对手就是朋友,接受失败,接受现实;扶不上墙的兄弟就是烂泥,学会改变,学会沉默;不是知识就能改变命运,孔子陈邦厄困,太公垂钓渭水;也许性格真能决定命运,子路赴死,子贡成功;也许修养决定个人成就,越迷茫就越接近成功,越明白就越接近死亡;世界上对事物的定义是相对的,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非对即错;是非功过谁人评说,仁者说仁,智者说智;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进也潇洒,退也潇洒!
第一次全篇通读论语,部分还是一知半解,需要反复通读。感悟有二:
第一感觉人这一辈子,生而并不是为了去读懂世界,而是为了读懂自己。推己而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切世界难题迎刃而解。
第二,聪明的人一直在下笨功夫,天下至拙可胜天下至巧。日日不断之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于不断挑战自我。
向先贤学习,儒家并不是历史书中皇权独尊口中的儒,乃是入世之儒,修身之儒。知止,而知其所止,我将上下而求索。
观察自己在做一件事情,或者是做一个决定之前,或许我们可以先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件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儿对别人会有什么影响呢?
第二个问题是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出于利益还是出于责任?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去做?是要激进还是温和?
最后一个问题是去做的时候自己心情如何,是心甘情愿的呢,还是免强自己不得不为之呢?
如果这四个问题自己都认真回答了,那就不至于自欺,不自欺就不会气人,你就是个好人了。
人生观
1.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夫子讲:三十而立。一个人要在三十岁志向定住不动摇,有自己能在世上立足的本事。
2.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道家
把更多的关照放在内心,一个人领悟天地道法,就是最大的圆满,至于功业如何,那就看缘分了,顺其自然,掌握道的法度,完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3.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佛家文化讲的是轮回报应,一个人要以慈悲渡人,无私奉献,才能修得圆满。世界观
1.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对儒家而言,世界是一个值得每个人去展现能力的地方,所以他们主张有教无类,让所有人都能有知识去世界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2.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重视自然界规律
对道家而言,人不能瞎折腾,自然界很脆弱,违背自然规律要接受惩罚,所以我们要重视自然,顺其自然,不要强行用人力打破自然平衡。
3.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中即世界
佛家文化主张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万事万物都在内心世界,心中贪痴嗔不灭,看到的世界就只有残忍的争斗,心中纯净安宁,世界也就纯净了。价值观
1.儒家文化——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和谐
儒家的世界里,提升自己的才能和道德,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让整个社会的人可以安居乐业,这是他们不变的使命和理想。
2.道家文化——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促进自然和身心的和谐
道家文化则有所不同,他们觉得一个人不能太功利,养心养身,戒掉贪欲。他们不认为社会价值才是终极价值,自身的和谐比建功立业重要。
3.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佛家文化中,慈悲是永恒的,在为他人奉献的过程,是最快乐的,人的精神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淬炼和升华。
从华老师的那本《孙子兵法》,再到《大学中庸》里面的大学篇,现在也把这本论语花了40多小时看完。接下来要看《孟子》和《传习录》和中庸篇。 要么不学,要学就一套一套得学。等把这几本书阅读一遍。接下来就要来第二遍,我会准备几大大大的笔记本,把每个核心精髓整理出来。我相信系统性学习的作用是巨大无比的。才阅读到第三本,我能够感觉到自己知行合一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总感觉不太全面,现在我观察自己犯的错说错的话,每个动作每个举动内心的真实想法,我才明白孔子的伟大,这些圣贤人真的是值得终身模仿学习的对象。三十之前志向定住不动摇,这是我接下来六年的目标。琢磨自己,观察周围,每天一点一点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