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影子的人》,如简介所说,这是一个温情的治愈故事。
故事从头到尾,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就是一个平平淡淡的成长故事。男主人公,一个孤单的小男孩,在小学六年级,经历了父母的离异,单恋的挫败,与其他男生之间的“争斗”,到交上好友,开始恋爱。再到考学,工作,离开家乡,进入城镇,来到成人的世界。乍看起来,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平淡得如一杯白开水,但仔细品味,那些成长中的孤单、痛苦、自责、难过、欢乐、幸福、回忆、追寻……却不就是隐藏在生活中的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件中,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的人生的洪流么。就如书中所说,“生命中某些珍贵的片刻,其实都来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偷影子”这个特殊的能力,让主人公这个略显单薄的小男孩,具有了一种类似于“读心术”的能力,他能够与影子交谈,从而获取别人隐藏在内心深处、无法宣之于口的秘密,那是渴望被人懂得,却终归只能压抑在心底的情感。也是因为这能力,小男孩收获了他的第一位朋友,收获了他的爱情,也收获了对于“敌人”的同情和谅解。“偷影子”的这个特殊能力,也许只是一种隐喻,对于小男孩来说,感同身受地去领会其他人的经历和情感,这个能力就如同他可以和别人的影子交谈一样。警卫伊凡在十几年后曾经对小男孩说,“你从小与别的孩子的不同之处,就是你有能力感受不幸,不仅仅止于你自身涉及的,也包含其他人遭遇到的。你现在只是长大了。”
有能力去感受不幸,不仅仅止于自身,也包括其他人遭遇到的。这样的能力,我们叫它“共情”,或者“同理心”。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无论在人际交往中发现什么问题,只要你坚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在发生冲突和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够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误会。
信任关系来源于同理心,要建立信任关系,就要在人际交往中逐步体现出自己的同理心,并以此证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你对别人越真诚,越善于倾听、体谅、尊重或宽容别人,别人也就会越真诚和信任。如此继续下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后,人与人的交往就非常顺利了。同样,拥有同理心,亲密关系才得以建立。
在书中,在感受到马格对父亲的依恋和家庭的冷漠之后,小男孩感觉自己理解了马格,即使是面对马格的欺负和捉弄,也不再觉得愤怒。在感受到吕克对于生活的现状不满,对当医生的渴望之后,已经成年的小男孩帮助吕克离开了家,开始了体验医学生生活的新的经历。在感受到克蕾儿的内心恐惧之后,用自己的爱和喜欢,来促使女孩走出了自闭阴影,走上了追求音乐的道路。
虽然小男孩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曾经在年少的时光里,觉得自己没有任何拿手的东西,找不到任何一点儿天分;也曾经迷失在忙碌的成人生活中,迷失在错以为的爱情、亲情、友情中,但无论经历了甚么,他都是心怀爱意,最后总能找回自己。这是他的“偷影子”的超能力赋予他的价值,也是他的同理心带来的善意。
此外,本书中,作为小学生的小男孩的心声,让我想起了《小王子》,成年后的我们,总是很容易忘记孩子的心理,需要某些契机,不断地提醒自己。也正是这样的心声,让我们从一个心怀爱意的小男孩的言谈举止,所思所感中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当伊凡离开学校的时候,当发觉克蕾儿等了他四年的时候,当意识到母亲永远离开他的时候……也会有一点点的感伤,一点点的难过。这些感伤和难过没有那么深沉,点缀在成长的过程中,但身处其中的我们总会觉得难以摆脱。现在回过头再来审视,那些感伤和难过也带着一点点的温暖。好像一盏不那么亮的灯火,在风雪夜里,在屋子内闪耀,给人带来一点温情,一点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