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件一辈子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你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学习的一种途径。
那怎么样的阅读才更适合自己呢?
首先是泛读,然后是精读,最后是反复读。
对于泛读,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把泛读当做泛泛而读,甚至一些老师也那么说,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泛读是指广泛的阅读,因为当你的知识量不够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阅读,要阅读什么,怎么去阅读,所以只能先从量上开始积累后才能进行自我选择,就像你去上学,老师一来不会问同学们,大家想学什么我就教什么,而是固定的课程,小学学什么,初中学什么,高中学什么,直到大学你才开始自己选择学什么,这就是一个知识量的积累。
我自己也很有体会,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不知道要读什么,那就先从感兴趣的开始,当你读完一本书后,作者又会推荐一些书给你读,然后你又按着兴趣去读,这样不断的读着读着后,你的知识体量就开始不断的增加了。
接下来就是精读,当你的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你就会明白自己想读什么样的书,去获得什么样的知识,这个时候就是精读的开始,因为你需要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了解,这样你才能掌握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和逻辑。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很多人以为知识量因此就增多了,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互联网带来的更多是信息而不是知识,因为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它本身不会创造出任何知识,知识只能是由人来创造,但互联网的到来可以在客观上促进知识的产生,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容易了。
还有现在很多人喜欢碎片化阅读,我觉得这个需要区分,看你是什么样的知识水平,因为碎片化阅读不是适合于每个层级的人,因为碎片化阅读更多只是给你一个结论,他缺少这个结论推理的过程和产生的原因。对于一个有知识体系的人来说,碎片化阅读对他来说就是查缺补漏,但对于知识体系没有形成的人来说,碎片化阅读就是一堆零散的信息,他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信息是否是真实、正确的,因为他缺乏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的“线”和判断这些信息真实性的知识体系,而这个“线”就是系统性思维,只有将这些信息经过判断后,并串联起来后,才能形成你自己的知识系统。
就像有些人为什么可以“活在未来”,他们“知道”将来会发生一些什么,怎么去做提前的准备和预判,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是神,他们可以预知未来,而是因为他们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系统性的思维逻辑,所以他们知道很多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他们可以应用现有的知识和信息对将来进行一个推演和估算,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过程,因为他们只是听了一个结论而已,所以这就是精读的意义所在。
最后是反复读,因为很多知识你在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知识量下去阅读,获得的东西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年龄会给你不同的阅历,不同的知识量会给你不同的理解力,这些对于阅读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就像很多书,你在小的时候都能读,因为字都认识,但是你却没法读懂,就是因为你的阅历不够,你体会不到这些文字背后的表达;而当你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见识也不断的增加时,你才会开始逐渐明白小时候那些看不懂的书籍,但每个年龄段相仿的人读同一本书,他们也是有不同的见解和理解的,这就是因为知识量的不同。我自己对此也深有体会,在大学时觉得管理学就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只要学好经济学就能做好管理,但当我工作后开始做管理时才发现,原来管理不仅仅是学好经济学就可以了,他还需要你具有数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一系列综合性的知识;所以当你的知识体量和阅历不断提升后,你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甚至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但对于阅读最重要的核心并不是知识,而是学会思考。
阅读只是学习方式里的一种,也是获得知识比较容易的一种,因为很多事情和经历我们是不可能去亲身体验的,例如死亡;也不是你遇到的每个人都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知识,所以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最快捷和方便的一种方式,但学习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你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学习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懂得自我思考,甚至是深度思考,学会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