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细说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开始学习“为政篇”第十则。
1、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傅佩荣原文
孔子说:“看明白他真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个人还能如何如隐藏呢?这个人还能如何如隐藏呢?”
傅佩荣:
本章谈的是观察人的方法。
“视”、“观”、“察”,这三者都是由自己去看人,看得方法是要明白、清楚、仔细;看的对象是他现在、过去、未来的表现,时间的三个向度都用进来。三者都是用眼睛看,但程度不一样,古人用字比较精确,反而现代人往往以“观察”一词带过。
“廋”即隐藏、藏匿。有时不是别人故意藏匿,而是我们自己疏于注意,只看现在而忽略过去与未来。
小事谨慎,方可成大事。“视其所以,观其所由”,这两点比较容易做到,“察其所安”是最难的。别人正在做的事情,可以看明白;过去的事也可以调查清楚。但是别人的心安于何种状况,要怎么看呢?其实一个人现状如何,要看他是否心安。
做任何事都能够安顿在当下,事情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做,这是一种修养功夫。所以“安”是可以看到未来的一种可能,但是这种看人的方法只是大概的描写,是把过去、现在、未来连起来,把人放在时间的向度里面做整体的了解。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要辨识一个人的性格秉性,不能光从他的语言来判断。在论语的公冶长第五中,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和这里大概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这里更为详细:不仅要看到他的行为,还要剖析这个行为后面的原因,并且观察他的乐趣在哪里。假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做了善行,还要进一步观察才能判断他的秉性:这个善行的动机是不是好的?他是否能够以行善为乐、安于此道?只有后面两项都是肯定的,才能真正地辨识出这个人是一个善人、是君子。语言的天花乱坠都比不上行动的坚实有力,随着年龄增长,好像越来越明白这中间的分别。
4、弘丹学习心得
这段话,孔子讲了如何去观察一个人,三个步骤:看明白他真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
前两者都是通过行为来观察这个人。这让我想起一位朋友说的话:我不听别人在说什么,我只看他在做什么。这位朋友喜欢从别人的行为中分析其的意图,而不是只听言语。对照这段话,觉得这位朋友的做法值得赞赏。
言语的真实性确实比不过行动,我们会言过其实,会夸夸其谈,甚至会撒谎。言语的成本也比行动要低,行动是真正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所以人们往往会更谨慎些,而言语的成本相对就低一些。古人言:一言九鼎,但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一言九鼎?
这三个步骤,最难的是“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需要观察一个人现状如何,他是否心安。正如傅佩荣讲的:有时不是别人故意藏匿,而是我们自己疏于注意,只看现在而忽略过去与未来。
今天刚好在看马云在2015中国绿公司年会上的精彩演讲,觉得有些话跟今天这则论语有一定的关联:你今天你想什么,坚持什么,将会影响十年后的你。
故摘录如下。
我今天希望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未来的一些思考,因为我相信有一点,只有思考未来,只有关注年轻人,你才能把握未来,阿里巴巴不是这两年做成的,是十五年以前我们的思考,坚持了十五年,才走到了今天,今天的你实际上是十年以前的思考,你十年前的思考和十年的行动,铸就了今天的你。同样十年以后的你,也是你今天的思考和今天的行动,铸就了十年以后的你。企业如人,所以一个人的成长和一个企业的成长,其实是相像的,大家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就是今天你想什么,今天你坚持什么,今天你放弃什么,将会铸造十年以后的你和你的企业将会怎么样。
5. 都市隐居人 对《论语》为政篇第十则的理解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为政之道,以忠孝为本,以识人为重。但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识人之难在于看一个人的心灵。所以,本篇讲完孝道后,这段就接着讲如何识人。
孔子这段话就是从三个层次,由表及里地看清一个人的内在本质:“视其所以”看这个人做什么事、为什么这么做事;“观其所由”观察一个人做事的方法,遵循的办事原则,这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察其所安”观察细节,看人是否真正安心做事,还是勉强应付,看一个人私下里的品味、爱好和追求,遇到问题时能否调整心态。通过这三个方面的仔细观察,整体和细节都兼顾到了,那这个人的本质就无法掩藏了。
孔子的方法还是偏原则性的,到了《吕氏春秋》里就将识人要点进一步细化总结成了“八观六验”这十四条操作手册:
通则观其所礼,
贵则观其所进,
富则观其所养,
听则观其所行,
止则观其所好,
习则观其所言,
穷其观其所不受,
贱则观其所不为。
喜之以验其守,
乐之以验其僻,
怒之以验其节,
惧之以验其特,
哀之以验其人,
苦之以验其志。
当然,《吕氏春秋》还是站在考察官员的角度,而且这“八观六验”十四条基本没法全部考察到,后人就发展出了很多偷懒的办法,其中高级一点的比如曾国藩用来看相识人的《冰鉴》,喜欢喝酒的人从酒品看人品,喜欢打牌的从牌品看人品等等。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你自己有多少眼光,有多少胸怀,才能发现什么层次的人才。
接下来两段是讲怎样做老师和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