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的大学,中学的师资从哪儿来?没有好的中学,小学的师资又从哪儿来?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如果松松垮垮,那么这个国家是没有未来的。”
这是蔡元培先生一百多年前说的。当然,一百年后的我上不了北大,但还是上着大学,一百多年后的大学里面,我看不到后人回忆蔡元培时期的北大里面“可能有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李善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地朗读拜伦的诗歌。在房间的某个角落,一些学生可能会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称道,而在另一个角落,其他几个学生则可能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的热闹画面,看到的是有一群学生不断的刷陌陌的动态圈,或者看电子书,再或者因厌烦老师讲课,在宿舍里睡觉,或者整天打着电脑游戏。校园里,更是官气盛行,以前看过两张照片,一张是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上面领导站着教授坐着,一张是现在,领导坐着教授站着。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期每天进学校时,都要向站在大门旁边的工友们鞠躬致敬。他的这一行为,是对当时北大官气的一个反拨。试问现在哪个校长可以做到这一点?别说鞠躬,现在的校领导走路碰到一个小纸片,都不会自己弯腰去捡一下,好一点的还会叫一个学生去捡起来,不好点的,直接装作看不见。“学生在校如果不能正根基,勤学问,即便将来出而仕事,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一百年前先生领导下的北大做到的,现在有几所高校可以望其项背。
“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次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唯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辱,更何足以感人。”
这是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北大的就职演说一段话。人格的培养应该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大学的真正意义所在。人格的完整是一个人独立的前提,国家的独立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人来构成,国民没有健全的人格,国家也就如一只酣睡的小虫而已,毫无生机。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大学有责任去为这些东西负责,在我看来这比学术研究更为重要。
在知识功利化、教育产业化、行政官僚化、学术腐败、沽名钓誉、人格一文不值的今天,当我们回望元培先生清瘦的身影,想起新北大的精神,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