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生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评比活动现场,看到琳琅满目的手工制品,很养眼,但细细推敲,却难以发现几件像样的作品,哪怕是小论文也大多是从网络上下载或稍加修改,实在缺乏个性和新意,更缺少应有的研究味道。纵观其原因,个人认为不外乎在理解、指导和研究等方面不够深入。
理解上存在偏颇。领导之所以每年度组织一次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比赛,不仅在于检验学校科学科技教育实况,更主要的是给学生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然而,忙于日常学习的学生,由于平日里没来得及去思考、积累,导致活动来临时只能急于应付。实际上,这项活动的本身在于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创作灵感及经验积累,而绝非增加负担。真正的创意,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是一种通过创新思维意识,从而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的方法。简单说来,那就是在已有实物基础上,综合自己的学识及生活经验顿悟或灵感再启发,继而创造出更新颖别致的作品。对于发明,则是指创造出从前没有的事物或方法,也可指对现有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方案。但有多少老师、学生及家长弄明白了?另外,对于这种活动,有多少人能够看清楚它的真正意义?尚不知,这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更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呀!
缺乏正确的指导。虽然这项活动展示的是小学生自己的灵感体现,但由于他们年龄小、学识浅,往往不可能构想太完美,所以他们需要家长及老师们的及时有效指导。学生们之所以制作不出好的作品,主要是没有获得鼎力支持和帮助。不敢想象,个别学生有了创造灵感,可惜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理解,甚至还得到了讽刺或挖苦“这又不是学习,还不如考试多得几分!”我曾经于活动开始前一个月就在工作群里下发通知,目的就是号召老师、家长给予学生支持与帮助。可惜苦苦等待了一个月,连分配的12件作品数量都没有凑齐,更不用谈作品的质量。望着那几件简单网购器件后的组装,我满心高兴,主要是幸庆突破了0的记录。其实,我一直在耐心等待学生们或老师们的主动请教,可惜久久等不到一个学生来咨询。无奈之下,我去找学生单独交流,他们不是摇头说不会就是偷偷一笑溜走,只把我孤零零地扔在走廊的尽头儿享受清静。难道现在的学生就从来没有创作及创造的冲动?或者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把他们应有的冲动给一点点抹杀了?
静不下心来研究。“科技小发明应为学生自己的原创,要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科技小制作是在他人已有模型前提下的模仿制作(不含美术手工),要求科技含量高,制作精美。”只要有心,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全可以有所冲动、有点灵感,但面对着几乎是0的数据,我在想:好几千个家庭,能有多少家长看过通知?几十个班主任,能有多少忘记转发的?假如有的家长或老师看了通知,又能有多少认真去阅读的?又能有多少静下心来研究并参与制作的?很可能获得的数据很“耀眼”,这不仅反映出当今人们的浮躁心理,更在于缺失了应有的研究味道。要是有善于研究的学生,配备上他们的热心和聪慧,加上家长的深度研究和技术与心理、物质支持,再附带着老师们的有效点拨,作品制不成都难。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静下心来的人少,善于研究的更少。由此,我再次深切体会到了王晓春老师在10年前的疾呼“做一位善于研究的教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愿为做一位沉心实践、精于研究的教师而努力,无论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