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想到的更有意思
一个指导中考的语文教师,预测作文题(即所谓押题)是考前习惯动作,我今年也不例外。
中考前,我给学生出了15道作文题。其中有10道是从网上选的,有5道是我自编的。这些题目多为命题作文,也有几个半命题作文,因为命题作文是上海中考作文的范式。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讨论了每一个题目的写作思路。
“比看上去更有意思”。在网上第一眼看到上海中考作文题时,我就不得不心服口服地承认自己的失败——我押的那15个作文题,不但没有一模一样的,甚至连跟这个题目能沾上边的都没有。然而,我的心里不但没有沮丧,而且觉得特别熨帖,因为我终于见到了一块检验学生真实写作水平的试金石,我相信我的学生是可以写好这篇作文的。于是我在心服口服地在同事群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比看上去更有意思——比想到的更有意思”,同时打算在我试写一篇下水作文以后,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给自己或许也能给别人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试写这个题目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个作文题之所以让我心服口服,就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这应该是确保考出真实的写作水平的关键。回顾以往的中考作文题目,虽然异彩纷呈,但是往往都存在可复制性,所以给一些投机取巧者以可乘之机。有些自己不会写,只在考前背下几篇范文的考生,往往能在考场上“写”出高分作文,使中考作文题受到方方面面的诟病。
我曾根据当前的形势以及上一次作文的反响来推断,今年的中考作文题会在反押题上下一番功夫。有些考场作文“奇才”恐怕要吃不消,尤其是以往那些考前精雕细刻几篇什么“文化类”“成长类”“亲情类”的作文,然后背下来,在考场上生搬硬套的做法很可能行不通了。然而,用什么办法,才能规避宿构呢?我想到的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加以限制,像浦东新区的二模作文题“老地方,新故事”那样。但根本没有想到出题者更高明,只用一个“比”字和一个“更”字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比看上去更有意思”,其隐性的要求就是要写一个事物,看上去是有意思的,但是在另一种什么情况下却比看上去更有意思。跳开了我这个俗人的预测,用一个学生(也可以说老师)不常用的正衬的思路来表现一个事物,表达一种情绪,这样的文章在那些“范文”中不多见,生搬硬套那些“类”的作文,是不能满足题目的要求的,从而达到反宿构的目的。简直是太妙了!
在写下水作文的时候,我在选材时颇伤脑筋。我毕竟在与学生隔着年龄上的鸿沟,设身处地是有难度的。但我的优势就是经历比孩子们丰富,且多年来养成了观察、积累的习惯。想到了孙子的成长,联系到目前的三孩政策,于是把爷爷的角色换成了哥哥,把孙子的角色换成了弟弟。用了40分钟,完成了这篇作文。从目前看到的评论中,已经有读者对内容真实性加以肯定。我想,学生在考场上如果能借鉴我的办法,也会写好这篇作文的。
整个作文的过程,再次印证了我最初的判断:今年上海中考作文题,的确比我想到的更有意思。昨天,我问了几个学生家长,“孩子考后的感觉怎样?”得到的反应都不错。
今年的上海中考作文题比我想到的更有意思,这意思就是出题者可以有好多妙招来检验学生真实的作文水平。明白了这个意思,我们的作文课就会越来越有意思了。
(作文已在前天发表,感兴趣的朋友请看我的上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