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分享1645天(2022.5.20)
第十讲: 社会影响
第一章元:从众
一、定义: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
二、特点:
1、群体压力为真实(警察在场)想象
2、意识到→理性抉择→从众(交警注视之下大家一起等绿灯);
没意识到→不觉从众(路上围观)
3、有时不符合个体本意,仍属自愿行为/自愿性(到人多的饭店就餐)
三、功能:
1、社会层面: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价值观
2、个体层面:让个体使用社会生活
四、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一一表里如一,无冲突
2、权益从众一一表里不一,最普遍,有冲突和焦虑
3、反从众一一自我控制,防止失控,领导做派
五、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一一情境不确定
2、对偏离的恐惧一一东方文化鼓励从众(一言堂)
3、群体凝聚力一一荣辱与共同进退。
六、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一致性越高,群体压力大,越容易从众。
凝聚力越大,吸引力越强,越容易从众
群体规模的影响,规模的临界值: 3到4人
<二>个体人格因素
自我评价高,从众小自我评价低,越容易从众自信心强,从众教授自信心低,容易从众
<三>情境的明确性
情境明确,判断标准清晰,从重会减少
情境模糊,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重可能增加
O性别、智力也有影响,但未发现有明显确定性关系。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 也称社会助长,个体完成某一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 实际在场、想象再场、和隐含在场
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社会比较的压力: 青少年骑自行车: 独自、跑步伴同、竞赛时速度不同>
2、观众效应<拉拉队,美女效应)
社会干扰/社会抑制: 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
图示:
优势反应强化说
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美国学者扎荣克提出:
他人在场,动机水平提高,优势反应易表现,弱势反应受限制
优势仅应是反映已学习和掌握的相当熟练,不加思索即可做出
O社会懈怠
定义: 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吃大锅饭>
产生原因: 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解决办法加强考核,把活动努力和成果量化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定义: 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特点:
1、自愿的
2、相似性
分类: 有意模仿(有意识、主动)和无意识模仿
意义:
1、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3、促进群体形成
O模仿的发展趋势: 无意→有意; 游戏→生活实践;外部特征→内部实质内容
塔尔德的《模仿律》
认为: 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0模仿定律:
1、下降律
2、几何级数律(滚雪球)
3、先内后外律。
二、暗示
(一)定义: 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暗示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环节: 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二)分类
1、来源: 他人暗示/自我暗示
2、暗示者的目的:有意暗示/无意暗示
3、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4、暗示效果: 暗示/反暗示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社会地位、权力、威望、人格魅力
2、被暗示者: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知识水平低、年龄小,女性
3、所处情境:各观因素,处于困难情境、缺乏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