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相国的千金小姐崔莺莺,按照崔夫人的介绍,当年19岁,秀外慧中,多才多艺,擅长针线刺绣、诗词书算等等。
可以说,崔莺莺这样一个如此高贵多才的女孩子,几近完美。但结果,她却没能嫁出去,还是剩在了家中。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19岁的青春少女,正当怀春的妙龄,怎么就成了剩女呢?
要弄明白“崔莺莺是青春少女,还是大龄剩女?”这个问题,还要从古代各王朝时代对婚嫁年龄的官方法令说起。
书中直接有说,《西厢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唐朝。那么唐朝时期,法定的青年男女婚嫁年龄是多少呢?这个随着不同时期也略有差异。
唐朝初期,刚刚结束战争纷乱,国家重新回归统一稳定,由于休养生息的需要,法令对青年男女的婚嫁年龄规定放宽,法令规定男子20岁娶,女子15岁嫁。
唐中叶玄宗时期,安史之乱以后,因为战争导致人口数量锐减,官府开始降低青年男女的婚嫁年龄,法令规定男子15岁娶,女子13岁嫁。
安史之乱在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尤其在唐朝历史上更是一件大事,关于这件事更多的信息反映在洪升的《长生殿》一剧中。这里暂不提。
玄宗以后的几个朝代,如宋朝、清朝,青年男女的婚嫁年龄都是男子16岁娶,女子14岁左右嫁。
总体来说,女孩子婚嫁的年龄就在13-15岁,15岁婚嫁还是法令放宽的情况下,一般都是13-14岁。
这是什么概念?放在今天,就是小学到初中衔接的阶段,更是未成年人,懵懂的不得了。所以,封建社会的女性生存,完全是为了实现生产的需要,没有社会地位,命运确实悲惨。
那我们就问了,既然法令规定的婚嫁年龄那么小,如果当事人和其父母都不愿意,也舍不得,到了规定的婚嫁年龄就不安排婚嫁可以吗?
这个还真不可以。不然,问题相当严重。
官府为了防止这个现象出现,还制定了相应的制约法令,如果出现超过法令规定的年龄男未娶、女未嫁的现象,官府直接干预,父母直接获罪,甚至还有杀头的风险。
所以,青年男女婚嫁是一件大事,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而元朝是个特例,主要是因为元朝是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统治者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较小,对青年男女的婚嫁年龄不大关心,所以也不限制青年男女的婚嫁年龄问题,女孩子二十多岁出嫁很正常。
无论是原型唐传奇小说《莺莺传》,还是王实甫改写成的戏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背景都是唐朝。所以唐朝时代的婚嫁年龄限制是一个参考标准。
但是因为《西厢记》是在元朝编写出来,而且作者王实甫又是元朝人,受元朝的社会观念的影响,王实甫编写的时候把原型《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年龄17岁改成了19岁,更符合元朝人的接受度。这样,元朝的婚嫁年龄限制又是一个参考标准。
崔相国的千金小姐崔莺莺,时年19岁,按照元朝的标准,理所当然,当然是青春少女了。
但是,崔莺莺的19岁,要是按照唐朝的标准,就显得不可思议,崔小姐就成了典型的大龄剩女了。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元朝和唐朝的时代性都有显现,《西厢记》一书后面还会出现这种现象。
虽然按照元朝的标准,19岁的青春少女崔莺莺没有出嫁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书中的事毕竟发生在唐朝,所以还是要按照唐朝的标准解释一下大龄剩女崔莺莺没有出嫁的原因。
崔夫人说了,崔莺莺是因为父亲去世,她要守丧,才没有婚嫁,但已经跟崔夫人的娘家侄子,也就是郑尚书的大儿子郑恒口头订婚过了。等崔莺莺戴孝哀悼父亲的期限过了,两人就成婚。
这个解释也是有点牵强,别说是改过后的年龄19岁,即便是原型小说中的17岁,年龄还是超出法令规定3、4岁了。我们知道唐朝玄宗后的法令规定女孩子婚嫁年龄是13-14岁。
不管怎样,作为书中的主人公崔莺莺,无论是按照元朝还是唐朝的标准,崔莺莺自己的心里肯定是对自己的婚嫁问题很重视。毕竟到了婚嫁的年龄阶段,也毕竟早几年就已到了少女怀春的时候。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中如是说。晚婚的少女最大的心事,莫过于想着嫁人了,尤其是想着嫁个自己中意的如意郎君。
我们的崔莺莺小姐呢,当然也不外如是。
作为一个超出法令规定的婚嫁年龄好几岁的晚婚女孩子,崔莺莺明显也对自己的婚姻问题和婚姻对象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可惜的是,在那个年代,别说是世家大族,就算是小门小户,孩子的婚姻,那也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就没有当事人的发言权。最终的局面,只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方亦然。
虽已订婚,崔莺莺对订婚的对象可说是很不满意。一句“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把少女的幽怨心事尽透。
怨!崔莺莺怨谁?崔莺莺又怨什么?
是怨东风吹落飘花?孤儿寡母流落寺庙中,一切都无可奈何身不由己?是怨婚姻不自主,对自己的未婚夫郑恒不满意?还是怨时间过得太快,自己都已成了一个19岁的大龄剩女了,却仍没寻觅到如意郎君?
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是。
一个“怨”字,是对崔莺莺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总结。
也是由一个“怨”字,我们进入崔莺莺的内心,理解她所思所想,我们也得以能理解她以后的行为举动。
读《西厢记》系列: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