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回唱》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三部小说,讲述了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在开篇作者引用了十三世纪东罗马帝国著名诗人鲁米的一首小诗:“走出对与错的观念,有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我认为作者想要传达的是非对错观是这个关于背叛,牺牲与爱的故事里的内在核心。整部小说分为九章,每章分别由不同的人物作为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看似是短篇小说集,实则每个故事之间都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它们互相交织着,晕染着,就像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水墨山川画,其间有背叛,有牺牲,有爱,也有身处残酷世界的思考和体悟。
我们幼时常看的童话神话故事都是戴着幻想的面纱说着人间的故事,而开篇中帕丽和阿卜杜拉的父亲萨布尔给他们俩讲了一个故事:贫苦的小山村里,一位父亲和他的五个儿子和妻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每年大魔王都要来抓小孩,而这次不幸降临到了这个可怜的父亲身上,他不得不用抽签的方法将一个儿子推出门外以换取全家人的性命,最后结果竟然是他最钟爱的三儿子。后来他决定跋山涉水去与魔王挑战救回他的儿子,可当他衣不蔽体,身无完肤地到了之后却看见儿子快乐的在豪华的房子里生活,那是他一辈子也不可能给儿子的。最后他选择独自回去,而魔王给了他一瓶“忘君水”,故事结束。其实这是第二章萨布尔送走女儿帕丽的真实写照,不过是用童话冲淡现实的悲惨,回归主题,这里面也充斥着矛盾,残忍与仁慈是一体两面之间有如魔王的两次做法:抓走孩子和给他教育,伤害父亲和让他忘记一切。懦弱与勇敢是一体两面有如父亲:推出一个孩子与同归于尽,前后两者难以辨别勇怯。背叛与忠诚也是一体两面有如选择让儿子享受荣华富贵还是把他带回家过着苦无边境的日子。无论如何抉择都无可厚非,而这些行为之中所涵盖的复杂也难判对错,所以说走出对与错的田野,生活的永恒话题还是爱,需要我们去仔细回味。而在章末也有一段关于童话中父亲很让人悲伤感慨的描写:“他回想自己漫长的一生,感谢所受的恩惠和喜乐。他懂得,再有更多的索要,更多的欲求,便未免过于厚颜,他幸福的叹了口气,再听山风瑟瑟,夜鸟啁啾。可是每隔一会儿他便觉得万籁之中,别有异声,那高亢的声音一成不变,是一只铃儿叮叮当当。”是的,他没有忘记那个带着铃铛像小山羊一样的儿子,可是萨布尔也没有把这个结局告诉帕丽。
这本书真的有很多巧妙之处,改编的一首歌就能概述开端“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帕丽这个名字在阿富汗即是小仙女的意思。帕丽有一个好朋友,是一条曾做过斗犬的大狗,舒贾。他流浪至沙德巴格(主人公生活的村庄)小孩们拿石头砸他,用树枝或生锈的自行车辐条戳他。舒贾从不反抗,能不能,和想不想保护自己完全是两回事。折磨到最后村里的小孩不免索然无味,才不理睬他。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他想要在这个村庄定居,对比流浪路上还有曾经被人剪掉耳朵的痛苦,这点小孩的伤害对他来说完全可以忍受,而如果他反抗只会激起小孩更浓的欲望打他,他要么负伤去别地遭到又一批小孩的伤害,以前的打白挨了,要么被在这被欺凌至死。所以说舒贾是一条能够忍辱负重,看清形势的聪明狗。在我们被人伤害而又无路可走的的时候要么惨烈的死要么忍到风平浪静。而舒贾在之后仍然进退小心,举止多疑,不忘曾经受人恶待就更证明了他实在是条聪明至极的狗。后来和他关系很亲密的帕丽走了,他守了几个星期之后也离开了这个伤心地,这又足见舒贾知恩有情。人行走于世也需多加观察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不能争一时意气,犯年轻人最容易犯的错误,需有长远之计。
现在是一个看脸的社会,而书中也描写了一个本该美丽的女孩萨丽娅,她热爱科学与天文学,会自己一个人制作日晷在,会自制相机买胶片去海边拍照,可是她的脸却在儿时被继父养的大狼狗咬掉了,从此她永远带着面罩。可她的朋友或说是亲人马科斯便是优秀的整容医生,他有能力让她变得更好看一些,可是他没有。为什么?因为这种接受像山一样的重负,努力,坚忍,是慢慢形成的,累月经年,如潮水冲击,雕刻出海岸上的礁石。狗只需要几分钟就能毁了萨丽娅的一张脸,她却需要花费终身,来把这张脸塑造成新的身份,她本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或是教师或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可这个悲剧决定了她只能于希腊小岛度此余生。没有亲人,她的美貌动人母亲抛弃她去再嫁给了富豪,过着肆意的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一点也看不见你的内在,它一点儿也不关心你的希望,梦想以及忧伤,他们都被皮肤和骨骼遮蔽着。这是如此简单,如此荒谬,又如此残忍。美貌是个巨大而不当的礼物,来得既任意,又愚蠢。假设你萨丽娅,生活不便,让人厌恶甚至害怕,成了亲人的累赘,又当如何?可以说很多女孩都会自杀,而她却连抑郁症都没有,坚强得活着。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与她的爱好梦想有关,一个心中装着浩瀚星空的人是不会这么轻言死亡的。此时也看见了爱好对人的影响力,多探索多尝试发现自己的爱好,有更多的生活乐趣,你会变成一个更美的人。
最后呢,作者作为阿富汗籍的作家肯定对自己的家园感到痛心才以此为背景写了此书,书中对战争里有人流离失所终日不得饱腹,有人却大发国难财开鸦片工厂压榨劳工的现实感到深切同情,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