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心来,看看这篇文章,说不定你会因此而走向改变。
01
说起改变,我们每个人心中好像都有一种改变的念头,只不过在痛苦的时候会更加清晰,在欢乐的时候好像消失了。
可在改变的念头浮现时,我们又不知怎么去做,心中茫茫然空有一股子动力无处发泄,慢慢的又回到了原先的样子,即使找到了方法,却往往受到拖延症的阻碍,无法立刻行动起来,渐渐地改变的念头又沉下去了。
当我们终于开始行动了,可又因为不自律,控制不住自己,无法延迟满足感,不想承受改变的痛等种种原因退回了我们原先的舒适圈,改变的念头再次沉默。
看起来,改变真的很难啊,不改变真的很舒服。可真的是这样吗?
就没有一些方法让改变容易进行下去吗?不改变真的那么舒服吗?你真的不会再因想要摆脱痛苦而想去改变吗?你真的不想为了能拥有美好而改变自己吗?
02
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本身。
只要我们还达不到知足常乐,达不到无欲无求的境界,我们内心必然会有想要改变的念头。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什么才是改变?我们又为何改变?
只有明白这两点,我们才能心有底气的改变。不然我们连为什么改变都不清楚,又怎么会有持续的动力呢?仅凭一时冲动,怕也只会是三分钟热度。
我们的内心常常有好几个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一个人,现实中的自己又是另一个人;向往改变和突破的自己是一个人,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自己又是另一个人。
所以改变是什么?
改变就是由现实中的自己成长为理想中的自己。
改变不是把我们自己变成其他什么人,不管那人多优秀,我们都不可能成为他人,我们只能成为自己。改变,改变谁?改变自己。改变成什么样子?改变成理想自己的样子。
我们心中总会有理想的自己的样子,很多时候我们感觉理想自己的样子离自己太遥远了,好像不存在一样,而现实中的其他优秀的人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常常以他们为目标,为模板,为榜样,他们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他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可最后我们变成榜样的样子了吗?
没有,我们反而活得越来越没底气,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都不敢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榜样的作用是让你产生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可以让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理想的自己该是什么样子,而不是让你成为你的榜样。榜样再好,你也只能成为你自己。新的自己可能具有榜样的部分品质,但你仍具有你的过去和现在,所以根本上你还得是你自己。
我们所走过的路,看过的书,想过的人或事,都在编织着理想自己的样子,所以,改变的唯一方向,就是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这样,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才真正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意义。改变,也才能成为自我的改变。
试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你开始为了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而努力前进,你心中充满了做事情的底气,因为所有遇到的痛苦都被赋予了意义——理想自己的养料。
这时候,改变由内到外开始发生。
“什么才是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也回答了“到底为什么改变”,只不过不够具体。现在我们具体看一下,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改变?
每个人改变的原因不会完全相同,但总结下来其实就两点:
(1)摆脱痛苦
(2)追求美好
各种各样的痛苦,各式各样的美好,成了我们改变的原因和动力。无论我们正在经历或者正在思考什么,只要我们感觉它很痛苦或者很美好,又感觉现在的自己很无力,我们就会想要改变。
在实际的生活中,其实我们大多内心都有这种模糊的感觉,为了不再那么痛苦或是为了想要的美好,我必须去改变。
可光有这两种模糊的感觉,只会有少数人能真正的将改变贯彻到底,所以我们还需要具体的目标来让我们获得持续改变的动力。
那么问题来了,具体的目标是什么?虽然每个人的大目标相同,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具体目标也不尽相同,我们需要自己找出自己的具体目标。
那个具体的目标,就是离我们最近的“我们为何改变”的答案。
03
最开始改变,我们应从何事开始行动?
这并不难知道,因为想要改变的我们心中总会有一些线索,只是还没有整理出来,我们只需问自己:“我现在能做什么?”
然后你就会从最小的事情开始想,很容易就能知道现在自己可以做什么来让自己立马行动起来。那个最小的事情其实就是理想的你做的具体的事情。
举个例子,一个大学生,毕业在即,却整天闷在宿舍除了打游戏就是看片睡觉,吃饭只叫外卖,作息吃饭各种没规律,眼看毕业无望,心中也很是急躁,想要改变自己,却无从开始。
他心中有理想的自己的样子:
第一层:顺利毕业,找个体面的工作,回到家受人夸赞
第二层:变得自律,不再堕落
第三层:作息规律,按时睡觉起床,准时去食堂吃饭,每天都去图书馆学习
只有第三层才能让我们明确的去行动,而第一层第二层是我们理想的样子没错,可不能让我们立刻知道怎么行动。
所以,这时候问一问自己:“我现在能做什么来改变现状?”我们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从最基础的事情开始做起,一点点发生蜕变。
04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改变总会遇到各种阻碍,外部环境的限制,内部心理的各种错误的认知和局限等等。
我们内心与生俱来带有一些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让我们追求稳定和可控,让我们排斥改变与发展,让我们本能的趋易避难,令我们想要改变的愿望和现实的行动产生强烈的冲突和矛盾。很多时候我们就在这样的冲突中半途而废,陷入停滞或者迷茫,找不到继续行动的方向。
因为痛苦而改变,在改变中也需忍受痛苦。面对未知以及走出舒适区的痛苦,在两边的痛苦中摇摆,最后时间耗尽,这就是大多数人难以坚持下去的真相。
面对痛苦迎难而上,是少数人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不改变,但这样的选择,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自我越来越小,遇到的麻烦越来越大,事态越来越糟糕。
有些人把无法改变的原因归结于难以控制的环境,充满敌意的社会,世界的不公,自己无法改变的家庭和过去。
这些宏大而深远的现实和过去笼罩在他们头上,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与现在不同的选择,他们因此停住了发展的脚步在原地痛苦的徘徊。
做出改变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不论情景多么困难你都有选择。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这种最苦难的环境里仍得出这样一种结论,人在任何情境下都有选择成为哪种自己的自由。你的境况比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还要糟糕吗?
如果你认定自己没有选择,那你就会由灵活机动的人变成无能为力的环境的牺牲品。
当你告诉自己不行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
当你待在一个只能满足温饱,没有前途的公司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
当你用拖延逃避工作压力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你为自己不改变找的所有借口,比如没钱没时间太麻烦,没必要忍受不了等通通都是你的选择,甚至连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也是你的选择。
选择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很难,要面对很多焦虑,也需要勇气。可是没有什么比走一条艰难的路更能促进人的自我发展。
改变还需要不断审视自我,审视自我的过程大多令人痛苦,可自我的觉察力,意识力都会得到增长,改变的目标和角度也会清晰起来。
改变最开始是痛苦的,不改变最开始是舒服的,到最后,改变了的会享受更好的自己,没有改变的只能继续承受更大的痛苦。
可选择不改变最开始就一定是舒服的吗?
不改变的我们本质上是选择待在心理舒适区里不出来。
可心理舒适区并不意味着一定舒适。
人们即使处于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因为人们熟悉它。
心理舒适区意味着熟悉的环境吗?其实也不一定,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长长的过去不在环境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的观念里,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必定走出心理舒适区。
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会带来控制感,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都是用来应对焦虑情绪的。
越是感到焦虑不安,就越需要控制感,人就越容易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我们放下了以前用来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方法,这是情感很难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情感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也给行为的改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是 :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建构现在的生活。
明明生活已经有了改变,我们却坚持它还是原来那样,由于我们熟悉原来的应对方式就牢牢地抓住不放,慢慢的我们所害怕的事就真的发生了。这是很多悲剧的来源。我们的感觉对新生活往往是滞后的。
有的人会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但新的应对方式能够让他享受现有的幸福和快乐,并从中积累新的经验,这就是改变的意义。
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带来的控制感,是这个控制感让我们难以改变。
当我们在生活中尝试感受这种控制感时,我们就会体会到改变的阻力,当我们感受控制感的消失过程时,改变的阻力会慢慢消解。
05
从经验的角度来看,改变的原理就是创造新经验。
我们被经验的好处支配,这和改变为什么这么难直接相关。
我们理性所期待的好处,比如我们都能想到,每天早起跑步会更有精神不拖延,会更高效,更有成就感,坚持健康饮食会让身体变得更好。
但这些都是想象出来的,我们可能并没有深刻的体验过这种好处,相反,我们体验过睡懒觉时被窝的温暖,打游戏时的快乐,胡吃海喝的感官刺激,这些都是经验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期待的好处发生在未来,而经验的好处发生在过去或者当下。期待的好处是被教导的,而经验的好处是能切身感受到的。
当期待的好处和经验的好处发生冲突时,虽然理智想要寻求期待的好处,但是情感却不由自主的转向了经验的好处,哪怕有时候期待的好处要比经验的好处大得多。
因为我们的感性只认准真正的体验,不会太在意我们理性所想出来的各种期待的好处,感性的力量又强理性太多,所以我们要想真正的发生改变,就要让感性尝到新经验的甜头。
我们必须先从具体的目标开始行动(03),产生一些新经验,然后促使感性的强大力量为我们所用,一点一点积累新经验,使我们发生真正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