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作分两种,公务员和非公务员。
留在省城考公务员还是自己出去打拼,一直让许多毕业生处于“顿兵不进,犹豫不决”的两难中。
公务员能够作为备选的理由是许多已经不年轻的年轻人认定走老路的职业是最安全的。
如果你也是这其中的一员,我想坚定的告诉你,不要去考公务员。
因为当你在犹豫的时候,就证明你除了在自我和父母之间挣扎,也已经在考虑其他的因素,比如家庭条件。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这条路,理由是稳定。
其实没说出来的话是“我不想你离开我太远”,“希望你捧住这铁饭碗多接粮,让我们都能体面一点。”
也许有人在这时会跳出来强调,自己吃了一辈子苦,只是不愿意让子女再劳累。
只可惜在中国,这番好意和苦心不是加强了两代人的矛盾就是让子女痛苦的抗着“孝”字拖行在背离自我的人生路上。
当然,父母也挺痛苦,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得不到理解。
其实,这类父母真正没明白的是自己。痛苦的根源是自身对孩子的不愿放手,从根源上的不信任以及可怕的穷人思维。
不愿意接受孩子从出生那一刻作为一个独立体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是渐行渐远的一个过程。
妈宝男、婆媳矛盾以及买房购车成为儿女结婚标配,无论是否具有主观性,结果的呈现都是两代人因为生活和财产纠缠不清。
我始终不认为买房购车是一种传统,在当下的社会我可以理解为两代抱团解决一代人承担不了的经济问题。但我相信,最初的时候,这是作为父母的一份心意,一份期盼能与子女有更多情感连接的心意。
如果父母足够信任子女,就会相信他/她有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能力,能够自己学会去解决难题和困境,哪怕就是重复走过了父母失败的路,那也是他们必须要走也是属于他们人生的经历。
前提和条件不一样,结论也不尽相同。“失败”看似相似,总归不同。
而有些东西,在父母帮助下走了捷径,也总有一天会以另一种形式卷土重来。
至于穷人思维,如果很多人不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商品看待的话,就不会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作为买价,去要求孩子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份价值来完成他们自己未完成的东西,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
换个角度,为什么很多小时候学习非常好的孩子长大后成绩平平?
因为学习和考公务员一样,都是一个短期能够看到回报和结果的事。穷人思维最可怕的,就是只希望并且也只能够看到眼前。
而由于短视,导致的最致命的问题,就是续航力不够。换句话说,就是急功近利,表现在做事情三分钟热血,焦虑随年龄只增不减:跑了几天步体重无变化,放弃;练了几天口语,没效果,放弃;学了几天翻译,赶不上大神,放弃。
学生时代的成绩幅度大,你的父母、你的老师都在用“马虎”来解释,时间久了,连你自己都信了“你本聪明,只是不够认真”这种鬼话。于是长大后自信满满的你总带着股“清高”,认为别人的成就你也能有只是你不做,还对外称“志不在此”。
再穷不能穷教育,我相信很多父母都秉持着“阶级跨越必须对下一代‘富养’”的理念,勒紧裤带、倾其所有的供孩子读书。
这份心意没错,但强烈的寄托——期盼这个孩子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变成了揠苗助长。
“在教育上加大投入,是富裕的结果,不是富裕的原因”。
因果倒置会让许多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无力鉴别信息的真伪和含金量。
现在层出不穷的补习班,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收割这些人。因为即便他们不富裕,但很好骗,只要给他们一线希望,告诉他们有可能培养出一个人中之龙,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将辛苦攒下的积蓄交到这些机构手里。
寒门难出贵子,不是寒门付出的努力不够,而是家庭自身的教育和思维出了问题。
“勤”也的确能补“拙”,但认为只要死盯着子女,让他们按照自己理想中预设或者道听途说来的方式亦步亦趋的走,足够幸运的话也许这孩子无法改变家庭命运,但能小富即安,只不过木偶的人生始终不是自己的。
点儿背的话,这孩子就成为了父母实验的牺牲品,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最终反噬的是实验者的人生。
太多孩子小时候在父母高压下的迫于“勤”,的确为双方带来了短期的骄傲和快乐。但续航力差,大多还是泯然众人矣了。
违背自然本身的“道”,这种教育的如愿率小之又小。
身体力行的去做榜样,引导孩子脚踏实地,锤炼他/她的意志,唯有如此,精神强大才能找到出路,改变不如意的现状。
因此,若你家庭并不富裕,不要选择公务员。因为为此花费的时间和教育很可能会超出一个家庭的能力或者你个人的能力。
即便考上了,公务员的收入也无法缓解你家的贫穷。这类工作,还是更适合家庭富裕的人,因为他们不需养家,对财富认知清晰,更经得起权力的诱惑。
不要让你的选择使一个家庭更加贫穷,因为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
你完全有能力选择你的职业、爱人、生活方式。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最后,无论你是什么年龄与性别,不要总想着疾病、意外和死亡。那是年老者、体弱者和胆小者的想法,在他们看来,生活似乎充满着危险。
但遗憾的告诉你,谨慎并不会让你更安全,一个人坐着不动,其危险性也并不亚于撒腿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