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以后,情感问题似乎成为了同龄人都逃不过的一个问题。互联网更是把这个问题无限放大,单身的人自发形成了单身狗联盟,互相戏谑,自我解嘲,而秀恩爱的情侣们则是有发不完的狗粮,散不尽的糖。
从微博上的吃瓜群众对于艺人明星的情感状况关注度可见一斑,娱乐圈里的分分合合引起的讨论从“不再相信爱情了”到“分手后如何快速打包”这样的话题,为广大吃瓜群众讨论婚恋观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关于恋爱这件小事,每个人似乎都能说上几句。
但在现实生活里,我的朋友们大多还在凭实力单身着,偶尔互撩,都是上一句还在要跟对方海角天涯非卿不嫁的样子,下一句就是早睡早起泡枸杞的中老年佛系养蛙式问安。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朋友A跟我感叹说,有点后悔没有在大学早早地谈一场不问结果的恋爱,当时还对社团学姐的告诫也未曾放在心上,倒是快毕业了才觉得着实有些可惜。
大家都觉得进入社会以后,恋爱不再像在学校的时候那样单纯,个人之外的东西占据了恋爱关系里更多的比例,所要考虑的种种因素也越来越多。
能在单纯的学生时代里经历一场恋爱,大概某种程度上也能丰富我们的生命,给予我们更多的生命体验。但这样的结论往往在一段故事的结尾才会得出,而时间已经在催促着我们进入下一段人生进程。
学生时代,恋爱从来都不曾成为生活的主题,之后,却是太过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愿望清单里。这之间的过渡仿佛凭空消失,恋爱课程的分数高低全凭个人领悟,而大多数人,缺课太多。
今天因为一件小事和朋友谈起了她近期遇见的一个男生,她不确定对方对她的态度,有些想要从蛛丝马迹中确定某些情愫的急切。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
当某些小事让内心泛起涟漪,本来毫无想法的头脑里也会生出期待,期待带来得失心,得失心又引起不安,更令人烦恼。这期间言行进退都那么让人在意。
帮朋友分析了一下,觉得自己纸上谈兵的功力也就止步于此,最后推荐她去看恋爱心理类的公号文章,任务也就圆满完成了。
我想说的是,我们大概就是恋爱缺课太多的那一批人。
关于爱情的小说电影倒也看得不少,情感类的公号文章也是熬夜刷屏必备,似乎储备了不少相关知识。但在爱情的可能性面前,依然手足无措得像个孩子。
深究下去,所能想到的原因很多,但于自身而言,最重要的那个原因是,我还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且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昨晚和一个要好的德国朋友聊天。
他说,归根结底你需要找到的是你自己,你的兴趣和热情究竟在哪里,你要去做这些你真正想做的事,你要清楚自己到底相信什么样的价值,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你成为自己的路上,你会有机会遇到对这些事一样感兴趣、对这些价值一样认同的人。在这些人中会有你的挚友和爱人。
如果你感到找不到人生伴侣,多半因为你还没有决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From Knowyourself
我妈曾经问过我,你对男朋友有没有什么标准?
我说,没有标准。
这不是敷衍的话,而是对于这个未来之人,我的脑子里真的没有一定要如何如何,不要如何如何之类的标准。
诚然,我希望对方是个很能聊的人,因为我太爱讲话也怕长久的寂寞。但你说一定要很能聊吗?这也不一定,因为有时候我也很烦自己的聒噪。因为我不确定我自己,所以我更不能去确定他人。
朋友说,那个男生一点也不符合她以前的标准。
我说,那你的标准要坚定一辈子不变吗?
恋爱这堂课,不仅关于了解对方,也关于认识自己。缺课太多的人,为时未晚。
2018这一年,恋爱这件小事又教会了你什么呢?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以供后来者学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