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与钱的关系,这是个有趣的话题。在消费主义观念里,钱是至关重要的,是物质资本的核心。而在传统价值观里,钱是被抨击的对象,俗语云“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社会文化中的这些金钱观无声无息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来查看一下自己的信念系统,来看看我们对于金钱的真实想法是怎样的。
“金钱是万恶之源。”
“钱永远都不够,多多益善。”
“挣钱不容易,要省着花,要储蓄,不要把钱都花光。”
“天上不会掉馅饼,也没有免费的午餐。凡事都有代价。”
“财富代表着能力/生活品质/社会地位……”
“有钱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越来越穷。”
“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
“若想赚到钱,必须努力工作/聪明地工作。”
“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以上这些话,是不是听起来耳熟?姑且不论这些话的对与错,我们再去检视一下生活中与钱相关的烦恼情绪,诸如财务危机带来的焦虑和不安,花钱享乐后的内疚或空虚,为了赚钱而失去个人闲暇时间或忽视关心家人,抑或衣食无忧却无法好好享受生活……这些现象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需要问一句:谁在影响着我们与金钱的关系?谁在为我们的金钱做主?
02
讲几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我的一个朋友年底去参加一些商业活动,轻轻松松地拿到几千元的红包。这些钱被她一股脑地花掉买衣服、买礼品。我问:如果是工资,还会这样花掉吗?答曰:不会,因为工资挣得不容易;红包的钱来得太快,花掉更安心。可是,为什么对待轻易得到的钱抱着随意态度,不像对辛苦挣来的工资那么谨慎呢?
一对城市中产夫妇,在京有房有车,待遇收入都不错。但他们的生活节俭到抠门的程度,基本不买新衣服,一切能省就省,同事聚会、外出旅游这些花钱的事儿,一概不参与。他们攒下钱打算继续买房,但账户再多的钱也无法带给他们安全感。
再说说我自己。我在1月1日发了一个新年心愿(New Year Resolution),计划在未来一年内不再购买任何衣物鞋包、电子产品;但会全力支持自己的爱好和体验性消费,例如练瑜伽、旅行等。朋友问我为啥?其实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停不下来地买衣服,即便家里衣柜、箱子已经塞得满满当当,有些衣服甚至一次没穿过就被我扔掉或一直压在箱底,可就是停不下来地买买买。是的,我需要停下来反思自己与金钱的关系。
生活中这样的小故事说不完。我们以为是我们自己在决定怎么赚钱、怎么花钱,可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在因循重复旧有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要解释这些现象,那就不能不谈到潜意识的话题。
03
什么是潜意识?
潜意识也叫无意识,这是精神分析祖师爷佛洛依德提出的概念,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老前辈还不无悲观地指出:人不是自己精神和行为的主宰,很大程度上是由潜意识决定的。
从上述3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潜意识对金钱观念的影响。故事1中忙不迭花光红包现金的朋友,她对待金钱的态度是,赚钱是辛苦的,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赚到钱;那么潜意识就会认为,轻松得来钱是不属于她的,于是她觉得赶快花掉才安心。这种心理现象进一步拓展开来,就会发现新闻里经常提到某人买彩票中大奖,可是短短四五年就把巨额奖金挥霍一空,重陷潦倒。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美国彩票中奖者的破产率每年高达75%。
第2个故事中的中产夫妇,在金钱上有明显的匮乏感。不管他们攒了多少钱,他们永远不满足,总是害怕,觉得不够,永远无法停下来享受。长期的匮乏感,在内心中形成欲望的无底洞,再多的钱也填不满这个坑洞。此外,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金钱也被视为安全感的替代物,他们紧紧地将金钱攥在手里,就像害怕跌落悬崖的人紧紧抓住一根稻草。透过他们与金钱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猜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关系中缺乏安全感,这是他们需要处理的深层生命议题。
第3个故事不光发生在我身上,身边有不少朋友也在不停地买买买。除了消费主义大潮的裹挟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心理原因。比如,内在对关系和爱的匮乏,用消费行为和物质来填补空洞;或者叫,“内在未被满足(受伤)的小孩”。我自己的情况是:小时候很少有新衣服穿,因为家里有1个姐姐再加上3个堂姐,4个姐姐年龄相似,体态相仿,只有我年龄最小。于是4个姐姐都可以穿新衣服,只有我没人理,只能穿她们的旧衣。小朋友想穿新衣的心愿几乎从未被满足过。长大后,我的心中总是住着一个任性的小孩儿,需要我不停地为她买买买,她却永远不满足。正因为看到这种潜意识模式,我才在2017年伊始提出停止买买买的心愿,希望以更成熟的方式去回应和关照内在的欠缺感,像对待孩子一样充分尊重和回应自己的欲望和感受,不再宠溺和一味地满足,让成年的自己与内在小孩儿共同成长。
由此可见,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其实是我们与他人(以及与自我)关系的一种投射。
04
看清楚以上这些潜意识模式和深层心理原因,我们就需要改善自己与金钱的关系。
黄金法则No.1:你才是金钱的创造者,学会赞赏和感激自己的付出。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生活,也创造了自己与金钱的互动模式。因而,金钱是自我能量的一种投射,你才是金钱的创造者。这里指的并非是你账户上的具体金额,而是关于创造金钱的理念。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可以减少因钱财多寡而引发的焦虑不安或者得意忘形。通过认清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处理深层的生命议题,提升自己的内在能量,进而通过积极的行动去改善外在的财务状况。
其次,要学会赞赏和感激自己的付出,安享金钱带来的自由和喜悦。金钱是一种工具,而非人生的目的。每一次付账,不必感到金钱离我们而去,而是付钱给自己,感谢自己的付出,也安心享受物质富足带来的心之自由与平和。
黄金法则No.2:金钱是一种能量,流动才会有力量。
金钱本身是具有流动性的。守财奴才会想牢牢地抓住它,不放手。金钱注定会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流 入和流出。金钱带来的东西也是短暂的,就算是你花费重金买到的心爱之物,在时间长河中也只是暂时地属于你。
培根说:“不要不爱惜钱,钱财是有翅膀的,有时它自己会飞去,有时你必须放它出去飞,好招引更多的钱来。”知晓财富密码的人都晓得,越肯为社会谋福利,财富就来得越快。当金钱成为一种充沛的能量流动起来,它会将你与世界连接在一起,为社会带来贡献,最终将充实和滋养你的生命。因而,金钱没有好坏,你可以用它去建设,也可以用它去破坏;它可以是能量是工具,也可以是包袱是限制,就看你如何运用它。
黄金法则No.3:不懈追问“我是谁?”,让金钱服务于我们真正的需求和快乐。
也许你会问,“我是谁?”这么苏格拉底的问题,跟怎么赚钱、怎么花钱有关系吗?当然有!如果我们只是按照在生活中习得的那一套被动地反应,那我们注定是随波逐流地过完一生,任由潜意识模式束缚我们,限制我们。而当你开始去追问“我是谁?”,意味着你开始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在需求,主动地选择人生方向,这时金钱才会成为助力你成长的能量。这个过程注定漫长和不容易,你需要不断培养自律和意志的品质,你将使用金钱服务于自己真正的需求,做真正喜欢和有益的事,一点一点雕刻出自己真实的样子。
最后,愿我们在金钱关系中都能活出丰盛和富足的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