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关于快乐的定义,当人遇到喜事时,感到高兴或满意的一种状态,是人们心情的一种表达方式。相关解释是快乐是一种情绪,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
只是无论快乐是一种情绪还是状态,都注定不会长久。
那么影响快乐的客观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想到的是物质条件。金钱确实会带来快乐,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之后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一个年收入三万的清洁工中了五百万彩票,和年薪几百万的外企高管中五百万彩票,他们表现出来的惊喜是不一样的。前者感受到的快乐会更持久一些。这些钱对于清洁工而言,可以明显改善他长期的生活现状,大幅提高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可能会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对于外企高管而言,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空间并不会太大,买辆更好的车,或是换一套更大的房子。很快就会觉得这一切普普通通,没什么新鲜感。主观幸福感可能只有几个星期。
第二个健康。疾病会短期降低人的幸福感。除非病情不断恶化,或是症状带有持续、让人无力的疼痛,否则疾病不会造成长期的不快。有心理学家做过数据统计,一个人车祸截肢大概多久幸福感会回到之前的状态,这个时间大约是一年。可见健康对于快乐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第三个人际关系。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钱和健康对快乐的影响更大。那些家庭关系亲密、社群互相帮助的人,明显比较快乐。而那些家庭关系不和睦,一直无法融入社群的人则明显不快乐。而婚姻是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项因素。婚姻的美满与不幸与一个人的快乐或者痛苦,紧密相联。而且,不论经济状况如何或者身体健康与否,都是如此。所以,就算一个贫穷而有病在身的人,如果身边有另一半的支持和鼓励,他可能会比一个孤单无伴的亿万富翁感觉更幸福快乐。
只是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的欲望值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离婚率的不断攀升。
其实快乐并不在于财富、健康、甚至人际关系这些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与主观期望是否相符。如果你想要一辆马车,而你也得到了一辆马车,你就会满足。而你如果想要一辆全新的法拉力,而你得到的只是一辆二手的菲亚特,你就会感觉不开心。
可见决定快乐与否的是我们的主观期望。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状态,快乐或者痛苦。都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产生。
只是每个人的生理机制都会有所不同,同样一件事,一个天生忧郁的人和一个天生乐观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快乐程度是不同的。区别在于面对同样的外部刺激时,他们体内分泌的血清素和多巴胺的量是不一样的。不过这个倒也好解决,用药物来提高血清和多巴胺的分泌浓度。现在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依赖于药物来寻找快乐了。
活着只是为了寻找快乐,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相信死亡只是肉体的消亡,灵魂会到达另一个世界。那么就会觉得生活充满了意义和价值。如果相信死亡是一切的终结,迟早会被遗忘,那么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纯粹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为的生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人类只是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如果地球明天早上就爆炸消失,宇宙还是会一样继续运行下去。
我们会赋予很多事物于意义。比如说,士兵保卫国家会觉得有意义。中世纪的人读圣经、参与圣战、兴建新庙会从中感受到意义。其实意义都是想象而来的。只是当我们做一件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时,是能感受到快乐的。
如果快乐在于感受快感,想要快乐,就得操纵我们的生化系统。如果快乐在于觉得生命有意义,想要更快乐,就得要骗自己骗得更彻底。是否存在第三种可能呢?
以上两个论点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想要知道一个人快乐与否就得问他当时的感受。
从老子到苏格拉底,哲学家不断告诫人们:“认识自己!”但言下之意是一般人并不知道真实的自我,也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根据佛教的观点,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别再执念地追求某种感受。就像有人在海滩上站了数十年,总想抓住“好的海浪”,让这些海浪永远留下来,同时又想躲开“坏的海浪”,希望这些海浪永远别靠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在海滩上徒劳无功。最后终于气力用尽,瘫坐在在海滩上,任海浪来去自由。忽然发现,这是多么平静啊!
就像我们常说的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其实是指无分别心,这一刻和下一个时间段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时间都是属于你的。既然当下的困苦无可避免,何不用心去体验这个过程呢。毕竟它同欢乐时光一样,都是完整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章大部分内容出自《人类简史》第十九章,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