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几天,拜读了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其中,木兰总是让我牵肠挂肚。
姚木兰,一个中西合璧,林语堂笔下完美的女性。
生活在新旧时代交替时,她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同时,接触过新文化,上过学堂,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她像每一个女孩一样,都梦想着有一日能够找到那个携手走一生的人。但命运像是跟她开了个玩笑,她代替妹妹莫愁嫁给了曾家三少爷荪亚。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孙亚不爱她,妯娌牛素云到处为难她,家里的事,里里外外都需要操持。看到这处时,眼泪竟不自觉地流了下来。仿佛木兰不再遥远,就在自己身边。
但木兰很强大,这一切她都撑下来了。人世间最大的美德便是宽容,木兰便是如此,她宽容丈夫,包括他的婚外情还有他的孩子。国势突变,身边的人也在变化着。孙亚渐渐的改变了对木兰的看法,他开始对这个女人刮目相看,渐渐地这种情感变成了内心的一种爱。这时的木兰就像有了软肋,又像有了铠甲。
不可否认,姚木兰是个怀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妙想家”。她谈吐诙谐,以及她的妙想,都来自于她的聪明才智,当然,也来源于她的勤奋好学。在书中,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
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
02
但木兰也是个活泼多变的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莫愁生子那片段,莫愁将生孩子了,就想提前帮孩子取个好名字,欲起名“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字听起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和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
木兰懂得感恩宽容,曽家对她有恩,当他们有困难时,她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即使要嫁的那个人,她并不爱他。她视曾家二老为生身父母,言听计从,孝顺有加,正反映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拳拳之心。姚木兰,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代嫁风波,最终以放弃自己的爱情换来的代嫁,成全的也是曾家二老。
这让我想到了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张幼仪女士,当幼仪在巴黎见到志摩时,丈夫说了一句真土。其后而来的是各种不快,即使他们有了孩子,皮特,也并未阻挡两人离婚的步伐。
徐志摩在彼得死后一周,抵达柏林,这是他们离婚后第一次见面,当时,徐已经开始热烈追求陆小曼。他神采奕奕,而丧子后的幼仪瘦小憔悴,她赢得了徐志摩的尊敬。他在写给陆小曼的信中,说:“C(张幼仪)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在德国期间,也曾有男子追求张幼仪,她回答“我还不想结婚。”
终其一生,张幼仪都是一个背负沉重包袱的女人。“四哥写信告诉我,为了留住张家的颜面,我在未来五年里,都不能教别人看见我和某个男人同进同出,要不别人会以为徐志摩和我离婚是因为我不守妇道。幼仪也一直把徐家二老看作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为他们养老送终。
林语堂评价木兰,是完美女性。从木兰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爱情,张小娴有很多语录。比如我以爲爱情可以克服一切,谁知道她有时毫无力量。我以爲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阴晴圆缺,在一段爱情中不断重演。换一个人,都不会天色常蓝。
但木兰式的爱情是宽容,是改造。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借鉴意义。能够走进我们生活中的人,注定是冥冥之中有种缘分在牵引着彼此。既然选择了,又何尝不给自己点信心,给对方一点信心和空间,去成长,去经历 ,去热爱。
03
木兰式的家庭氛围民主,有熏陶。父亲姚思安是位智者,云游四方,潜心修道,胸怀宽广,为人坦荡。 是位慈父,关心儿女,却又能够让儿女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 是位良师,当姚木兰面对婚姻的困惑显得无助时,他并没有教条似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只是对木兰说了那位“吴老汉家的马”的故事,让聪慧的木兰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正反两面性的,关键在于自己要想清楚,弄明白。更是位民族英雄,面对日寇和汉奸,无所畏惧,最后毅然决然地放火烧了自己苦心收藏的珍品,与强盗决一雌雄。
姚思安从来不会干涉子女的选择,儿子要留学,他就送儿子去英国;木兰不愿裹足,他就随女儿心愿。甚至于当所有人都反对莫愁与牛怀玉相爱时,他却是唯一没有干涉莫愁的人。在木兰代妹出嫁一事上,他也是充分尊重了木兰自己的选择。同时他喜欢研究甲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木兰。他还送木兰去念西式学堂,这也为木兰性格眼界以及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木兰明大义,在面对日寇的侵略,当国家和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时,她没有选择逃避退缩,而是用超乎寻常的凛然与坚毅将唯一的儿子送上抗日战场,自己也在逃难途中沿路收留、帮助孤儿,最后溶入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成为伟大的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分子,木兰的精神完成了自新的历程。或许只有褪尽铅华,拥有了更多朴素与坚韧的内涵的木兰才能获得有生命力。这是任何传统女性所无法超越的。
读书是为了什么,尤其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书。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正如木兰,莫愁,还有每一个在阅读路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