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焦虑是怎样的?
网上一项调查显示,85%的90后受访者表示他们有“加班焦虑”;61%有“晋升焦虑”;57%
有“消费焦虑”;而近七成的80后职场人认为,现有薪资与自身能力并不匹配,他们职场的上半场结束,感觉“中年油腻”的称号离他们不远,工资不涨,还贷压力不小。
每天一到办公室,光是看见桌上堆满了报告、备忘录和要回的邮件,就足以让我产生混乱、紧张和忧虑的情绪。觉得整天疲于奔命,却既没升职也没加薪,前途似乎遥不可及。
同事关系因仅有的升职岗位变得疏离尴尬,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
一次升迁、—场难度较高的职业考试、一次危机处理……这是职场中经常遇到的挑战。而有些人在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后,就会出现各种症状:忧郁、烦躁、心慌胸闷,甚至整夜整夜地失眠等,这就是“职场焦虑。
65%左右的就业人土内心都是消极情绪占上风;这种情绪轻则表现为不满现状又疲惫,极易患上严重的身心疾病。
不同年龄段的职场人有不同的焦虑。85%的90后受访者表示他们有“加班焦虑”,61%有“晋升焦率,57%有“消费焦虑,47%学习焦虑”,45%有“晚睡焦虑”,选择有”发际线焦虑”和“健康焦虑”的受访者比例也都在三成以上。
焦虑让90后身心俱疲。
首先,职场焦虑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焦虑情绪往往伴随着诸多生理症状,包括掌心出汗、心跳加速、肌肉紧张,甚至呼吸困难、头晕目眩、肠胃痉挛、战栗、难以入睡等症状。
短期的焦虑会带来情绪的疲惫、动力的缺乏和身心的懈怠,而如果焦虑情绪一直重复和积累,最后甚至可能会发展成为焦虑障碍,显著降低健康水平。
其次,职场焦虑会影响工作表现。尽管人们总是关注于焦虑的负面作用,但焦虑对绩效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焦虑会引起高的唤醒水平(即个体生理性激活的程度),从而让我们意识到现实和理想状态之间存在差距,并激发我们改变现状,避免受到伤害的动机。适度的职场焦虑可以激励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深思熟虑,从而防患于未然。
然而,焦虑也可能降低工作绩效。焦虑会干扰员工的认知和思考过程,有损工作记忆,限制信息处理能力。当人们沉浸于焦虑状态时,往往担惊受怕,无法专注于手头的任务,有时甚至无法理解工作任务的需求。此外,焦虑也会降低自我效能,让人失去完成工作的信心。而且,长期的职场焦虑会带来情绪耗竭,产生职业倦怠,让员工失去努力工作的热情和内在动机,最终降低工作绩效。
总之,焦虑对工作绩效的整体影响取决于焦虑的强度。心理学研究中的叶克斯-杜德逊(Yerkes-Dodson)法则表明焦虑和绩效呈倒U型关系:员工如果完全不焦虑,则缺乏足够的张力和唤醒水平,员工因此会放松警惕;过度焦虑则让人陷入情绪和认知的困境,难以集中注意力于工作;而适度焦虑既能激发努力的动机,又不会损耗太多情绪和认知资源,有助于人们实现最优绩效。
此外,焦虑会影响人的风险偏好和决策行为。研究表明,焦虑特质与风险规避行为正相关。一方面,焦虑暗示了威胁的存在,驱使人做出规避威胁的行为,这会增加人的风险规避倾向。另一方面,焦虑特质高的人不只更容易注意到环境中的威胁,而且更倾向于对模棱两可的信息做出负面解释,且更容易回忆起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因而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事件的评价更为消极和悲观,从而在决策时表现得更为保守和风险规避。
最后,组织心理学家玛丽亚姆·柯查基(Maryam Kouchaki)与斯瑞达莉·德赛(Sreedhari Desai)的研究表明,焦虑带来的危机感会驱使人做出自私的、不道德的行为。首先,危机感会激发心理防御和自我保护机制,从而让人聚焦于自己的利益,忽视道德准则和规范。其次,危机感会让人更关注外在目标(如金钱、外表、知名度)而不是内在目标(如个人成长)。因此,在危机感的驱动下,一旦有机可乘,焦虑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损人利己、弄虚作假、违背公平等不道德的行为。
但焦虑是一种非常自然且不可避免的情绪体验,我们需要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而不是将其妖魔化,竭力避免它。
人们体验到焦虑或其他负面情绪时,常常通过压抑或故作镇定来管理情绪。但实际上压抑情绪不仅无法让被压抑的情绪消失殆尽,还往往导致该情绪被强化。
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M. Wegner)曾做过一个实验,即要求被试不要去想白熊。结果却发现,实验中被试愈加想到了白熊,并表现出了焦虑。这个实验表明,当我们越想努力摆脱某种想法,这种想法却越有可能占据我们的大脑,韦格纳把这个效应称为“讽刺性反弹”。
焦虑就像是那头白熊,当你陷入焦虑,单纯地告诉自己“别焦虑,冷静点”往往并不管用,有时还适得其反。
研究表明,与其压抑感受到的焦虑,不如将焦虑重新评价为兴奋感。当人们感到焦虑时,保持冷静和淡定要比保持兴奋和激动更难,因为冷静是一种低度唤醒的积极情绪,而兴奋与焦虑都是属于高度唤醒的情绪。从高度唤醒状态转向低度唤醒需要耗费更多认知和情感的资源,而在不同的处于高度唤醒状态的情绪中转换相对容易。焦虑意味着我们关心某一利益攸关的结果,将焦虑重新评价为兴奋,人们会真的感到兴奋,仍然有应对现状的动机,并避免焦虑的危害。
研究表明不仅心理体验会引发生理体验,生理体验也可以“激活”心理体验。
比如,心理学家邀请两组被试去看卡通图片,其中一组需要在看图时用嘴唇含住一支笔,而另一组需要用牙齿咬住一支笔。实验发现,后者会认为卡通图片更好笑。
原因是当用牙齿咬住笔的时候,被试正好表现出微笑的表情,生理的微笑会带来心理上的积极情绪体验。而用嘴唇含住笔,嘴巴是噘起来的,更像是生气和郁闷的表情,因而会让被试觉得图片无趣。
所以下一次觉得焦虑的时候,让自己的嘴巴先微笑起来吧。保持身体健康是应对职业压力的基础,身体健康能让你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工作中的挑战。
总之,职场焦虑是一种常见且正常的情绪,我们应当理性对待职场焦虑,而无须将其“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