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的情感维度》
音乐艺术 2005年第3期
杨健
1、音乐表演中的多维情感空间
一方面是”存在于每个从事音乐活动的人的主观世界中“,一方面,作为”演奏音响(或技术)参数的数值,包括其中的变化、组合方式,又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两者之间存在呈规律性的映射关系。
2、演奏蠕虫
演奏蠕虫分析的优点:“很容易对重要演奏参数的变化和控制产生直观认识。它将本来只可意会难 以言传的演奏细节“图形化”了,对我们改进演奏中的盲目状态很有帮助。”
我想,这一点能够帮助到演奏者、研究者,特别是学生注意到更多的细部处理,而不是随意的略过。
演奏蠕虫分析的局限性:在计算机屏幕或纸面上,同时对三个以上纬度进行综合分析不大方便;分析者容易将过多精力集中在演奏参数大变化上,忽视更深层次的情感内容(这一点确实是研究生在写类似选题的论文中出现的共同问题);过多依赖于计算机的使用,较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推广。
我的思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局限吗?
3、音乐表演中的布伦斯维克透镜模型
仔细观察上面的图,我发现,演奏信息从演奏者传递出来,到观众的接受判断,之间是有增减的。虽然我不知道这个数值是怎么测量得来的。在观众接受速度参数时,是有减少的(可能速度的相对性更明显),音量有增加(也许说明演奏力度、音量的变化对听众来说更为直接),音色略微有减少(是不是因为音色变化更为微妙,在普通观众和较为专业的观众那里反应也会有不同?),发音变化是有较大的变化(可能也是因为这是更直观的变化,容易被接收到)。
关于教学中情感体验的传统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情感体验法的教师,似乎认为只要学生体验到了音乐中的情感,便能把它们自动的转化为合适的演奏参数。而事实上,人们对音乐的体验都多少带有个人化的主观色彩,且情感空间中的大部分区域,都很难用语言直接来概念化。其次,体验到了情感并不能保证能够通过音符,成功的把它们表现出来并传递给听众,如果演奏者过分的沉浸在情感的狂热中,有时反而不容易注意到真正重要的音响细节。”
这话说的非常中肯、客观。然而部分音乐表演专业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局限性,有时候反而会责怪学生的“不通”。
隐喻法,本质上是一种高明的情感体验法。……如果一定要用语言来教授艺术内涵的话,这种
“诗一般的隐喻”应是首选途径。但其局限性也是存在的,例如隐喻依赖于演奏者对所用词语和画面的个人经验,或多或少存在个体差异,所以隐喻法产生的效果有时难以预料。“
采用诗词来引入,看来也属于隐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