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举了两个案例,一是,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作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二是,战国后期,秦国击败六国,统一了中华,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
这些中心化的货币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但古语说得好,“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套用到货币上也是如此。如果中心化的货币发行机构无法应对中心化所带来的压力和责任,势必会遭到抵制和破坏。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例。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最关键的点,在于美元挂钩黄金,其他货币挂钩美元。这要求美国自身必须有足够的黄金储备,才能应对各国的兑换需求,但显然,美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19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维持了二十年,作为唯一的国际结算货币,美元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另一方面,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储备了足够多的美元,美国陷入了两难。
一方面,美元必须挂钩黄金,意味着它必须维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比重,不能贬值。另一方面,各国的国际结算,需要越来越多的美元,美联储不得不加大美元的发行量,这从事实层面造成了美元贬值的压力。
在这种前提下,以法国为首,向美国政府提出了用美元储备兑换黄金的需求,美国政府无力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中心化的货币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全球贸易结算的需求,去中心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1976年1月8日,IMF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会议,就汇率制度、黄金问题、扩大基金贷款额度、增加会员国在IMF份额等问题达成协议,史称:“牙买加协议”。
牙买加协议的相关内容,不详谈,百度上可以找到很多,我这里想讲两点。
一是认可浮动汇率制度
推行浮动汇率后,各国货币不再盯住美元,而是服从市场的规律安排,这对于各国管理机构的要求比较低,不用再为了盯住美元费劲心力。
当然,完全浮动汇率制对于货币的风险比较高,易于遭到国际货币玩家的冲击,所以我国目前推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二是提高特别提款权(SDRs)的地位
SDRs本身,就是去中心化的代表,由多种货币根据不同权重而组成了SDRs,而不再是美元一家独大。
IMF与会员国之间的交易以SDRs代替黄金,IMF一般账户中所持有的资产一律以SDRs表示。在IMF二般业务交易中扩大SDRs的使用范围,并且尽量扩大SDRs的其他业务使用范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牙买加协议维持了近四十年,确保了这四十年间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
但另一方面,牙买加协议仅仅只是初步的去中心化,整个体系的运作仍依赖于IMF,货币仍是主流货币,这只是去中心化的萌芽。但是萌芽一旦产生,后续的货币制度的发展变迁,将会超出制度制定者的预期。
我们下回来讲,对于完全去中心化货币制度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