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性过渡
本章中探讨了青春期的第三个基本特征:社会对个体的定位发生改变,并据此界定了个体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一、社会再定义与心理社会性发展
1、与青春期的生理和认知变化一样,这段时间的社会性过渡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步入成年,会促进其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形成。
社会定义的变化也会改变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也有可能影响性方面的发展。
步入成年后往往对成就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2、青春期的延长 当今的青春期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持久。
3、青春期是社会发展所创造的
创造论者认为:青春期是社会发展创造出来的产物,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定义青春期的是看社会是否认识到青春期与童年和成年阶段的不同。他们还认为当代社会所知的青春期直到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时期才正式出现。他们将青春期重新定义为准备期而不是参与期。
100多年前,人们才形成了目前对青春期的看法:青春期是为步入成年做准备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未成年人需要一定的指导和保护,并在经济上尚未独立。当今社会正规教育时间的延长改变了我们定义青春期 的方式。
二、成人初显期
心理学家杰弗里.阿尔内特认为18-25岁既不是青春期也不是成年期,而是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它有5个主要特征:在做出持久的决定前会预想到所有可能性;工作、恋爱、生活起居上不稳定;重点关注自己,尤其是关注自己的独立性;主观上认为自己处在青春期和成年期之间;主观上认为生活充满了可能性。成人初显期只存在于少数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西欧一些较富裕的国家)。但是它的出现并不完全与经济因素相关,还与人们的价值观和眼前所需有关。
童年和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日后的成功 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成年后在工作、恋爱与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的优劣也与这段时期内的心理变化有关。
三、青春期的身份变化
法律界限的设定:取得了成人身份后,年轻人就能更广泛的参与到团体的决策中,但也要受制于一系列新的法律,受到和以前大不相同的法律待遇。但是目前关于青少年法律身份的其他问题仍然模糊不清。
四、社会再定义的过程
青春期的社会再定义不是单一的一件事情而是相对漫长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社会再定义过程中常见的事项有如下三个:真正或象征性的与父母分离;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别;对老一辈知识的传承。
五、社会过渡的多样性
各个社会中社会再定义的主要区别在于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过渡的明显程度,二是过程的持续长度。
1、明确程度的多样性
a、当代社会中社会再定义的明确性:
有关成年期我们很少有普适的标志——不同的环境、不同时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
当代社会中对成人期的界定出现了三种有趣的趋势:在定义成人期特点时,相对较少的关注角色的获得,更关注自立能力与有关的各种品质发展(如责任感、独立性、自我控制等);家庭角色的转换对于如何界定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中的重要性正在与日递减;当代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对男女是否成年的判断标准正在日趋一致。
b、传统文化下社会再定义的明确性:与当代社会不同,传统文化下对青春期的社会再定义十分明确。通常,人们会举行正式的仪式来标示由童年进入青春期,以此宣告个体在群体中获得了新的地位。
c、过去年代中社会再定义的明确性: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时间在19世纪是十分混乱而漫长的。
2、青春期连续性的多样性
青少年逐渐获得成人的角色和身份的过渡形式称为连续性过渡。
青少年步入成年较为突然,过渡过程并不顺利的过渡形式称为非连续性过渡。
a、当代社会中青春期的连续性 当代社会中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要比传统社会中突然得多。他们在对工作者、为人父母和社会公民三个方面接受的准备十分有限。
b、传统文化下青春期的连续性 在传统社会中这种过渡具有连续性。
c、先前时代青春期的连续性 在早期的美国社会,青少年向成人决定和责任过渡出现得要比现在早,而且其过程的连续性也更强。100年前的青少年更早的开始从事全职工作,但他们接受父母管教的时间却比当今社会的青少年长。
d、当前青少年与父母分居 的趋势 年轻人与父母分居的趋势在许多发达国家正在发生变化,个体与父母同住的平均时间比前几年长。
六、当代社会中向成年人的过渡
有两个社会趋势正在重新塑造青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本质:一是青春期过渡的时间正在延长,而是随着在职场上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正规教育,产生了“应有尽有”人群和“一无所有”人群的区别。
1、贫穷对成年期过渡的影响
在所有阻碍青少年顺利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期的因素中,贫穷位居前列。为了使所有的青少年过渡更加顺利,人们提出了许多的建议。有些指导项目希望在社区或学校通过成年人与未成年人配对的方式促进未成年人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并防止他们出现反社会行为。虽然这样的指导有一定的益处,但是生活中其他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2、邻里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要研究邻里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具有一定难度,但还是有证据表明贫穷的邻里环境会对青少年的行为、成就和心理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而这些影响比家庭和学校的贫困所造成的影响要大得多。
3、邻里环境影响的过程
a、群体效能 邻里条件会促使各种规范的形成,这些规范会引导个体的价值观和具体行为。贫穷的环境会滋生社会隔离和社会解体,影响集体效能的形成。在集体效能较低的情况下,社会问题会具有蔓延性,它们会像传染病一样在青少年之间蔓延开来。
b、压力的影响 贫穷带来的压力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在所有的族群中,贫穷都有可能造成父母过于严厉、缺乏关爱或者经常体罚孩子等现象,从而导致青少年出现不当行为。在贫困区域中,父母的忽视或过于严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同时,贫穷对邻里暴力的影响可谓触目惊心。
c、获取资源的途径有限 在贫困区域长大的青少年获取资源的途径比富裕区域的青少年要少。
总之,每一个直接环境都对青少年的成长温和而独立的发挥着作用,但各种环境长年累月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中积极因素越多,他们就能发展得越好,同理,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越多,他们出现问题的概率就越大。
感想:
1、由于目前职场上的成功日益依赖于正规的教育,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也越来越注重于正规学习的教育和课本知识的获取,而对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中必须要掌握的工作、社会角色转变的接触和学习却较少涉及到,导致现在不少人在年龄上成年后,虽然开始工作或者进入婚姻,但似乎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心理仍处于青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必要准备除了学校教育,是否应该更注重角色转换后的各种经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