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看后没有什么感觉,算是差评吗?环境脏乱但画面唯美,虽然卖力流汗但男帅女美,大儿子一乐笑起很甜,以为结局会是悲剧的,结果全家乐团圆;若没有小何陪着看,应该会半途而废,此时卖血记还未开始。
男主那么贫穷,如何追到女主、说服岳父、举办婚礼竟然都一笔带过,像看童话故事一样;父母早逝,跟着叔父干活尚且温饱,婚后直接就有三个儿子,而且大儿子已经十一岁,男主没有工作整天在家修修屋顶、晒晒太阳,如何带孩子、家庭收入来源都让我满脑子的疑惑;每当儿子们想吃包子时,男主就会去卖血,女主也没有阻拦或劝阻,这是什么逻辑?
配角不多,男女各一,刚好分别与男主女主发生剧情,符合强迫症的观众心理;玉兰、何小勇、桂芬、三观、一二三乐多么熟悉的百家姓千户名,增添许多亲切感。
何小勇暴毙,接而一乐得脑炎,感觉小勇是来作炮灰的,若一乐不得病,三观为何不要命的卖血,如何让一乐病的合理,就让他的亲生父亲倒在方向盘上。怎么想都感觉是为了合理而制造逻辑,还不如无厘头来的荒诞。
卖血挣来的是救命钱,为何保管的如此不在乎,一个趔趄就散落一地,见到儿子口袋一掏拿着钱就半举着;最后是女主做出伟大的付出,病历单上写的韩文是什么,卖了肾器官?最后一幕是背着小何看的,很意外的全家围桌团聚,儿子们最爱的包子、女主最爱的泡菜鲫鱼,每个人笑的那样温馨幸福,感觉真好。
反思
小说没看过,就电影而言还是有很多感触的,少时总觉为人易,华年方知立业难。
-
未雨绸缪
只在开头看到男主做些零工,婚后只看到修屋顶、晒太阳、卖血,大儿子十一岁了还整天跑着玩,没事时穿的人模人样儿小背头,出事了求人卖血成不人不鬼,虽有同情之意,但仍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惆怅。
若想人前福贵,必要人后受罪,事在积累,生活态度不止乐观更要积极争取。即使愚笨走了弯路,只要坚持背上的责任、憧憬向往的生活,并为之行动,结果总不会太差。
-
珍惜家人
被人爱肯定是幸福的,同样是时光流逝,为何我们是在成熟,而父母是在老去;教育子女的最好方式是孝敬长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你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你的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如此对待自己的父母。
影片中表现该点的比较少,不知道三观的叔父过得怎么样。
-
多读书
小何看过原著小说,虽印象已模糊,但当时阅读时是深深的被震撼到了,为卖出更多的血卯足了劲喝水,几乎把膀胱喝炸。
要有及时行乐的心态,看书让你打发了时间、体验了不同的人生经历、或感动或悲伤就已很棒,若事后记得模糊,也不要感叹记忆力差,没有人规定书只能读一遍;就像喝酒时爽,事后想喝了只凭回忆想象是解不了馋的,那就喝呗。
补一段简友对读书的理解,感觉毕生写不出这样的句子:
生而为人,所能见识的范围,不过是自己身边的一亩三分地,即使能周游世界,也仍旧囿于当下的这个时空中。读书,却可以冲破时空的限制。那些原本全无可能接近的世界,在文字的排列组合中,便来到了读者的身边。通过读书进入一个个不同的世界,相当于增加了生命的长度和厚度,穿梭千年,横跨万里,原本一辈子的人生,得到了几辈子的体验。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大约就是这个原因吧。
豆瓣影评
余华原著中小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助和荒诞感,注入了韩国电视剧家庭温情的核心伦理,使得“父爱妻从子孝”变成了电影的主题。
缺少了余华小说中的荒谬残酷,电影始终都没有给出如此贫困的原因,只是作为一个先决条件树立在那里,最后给出一个在贫困中挣扎但乐观向上的大团圆结局,其本质上还是成人童话。
韩剧的拍摄手法比较追求浪漫化事物,电影的布景精致,衣着考究,用高光为主的拍摄手法虽然让电影变得亮丽好看,却牺牲了真实的贫困感。
小说中,许三观最后哀叹的不是他没钱吃不饱饭,生活已经好了,他不需要再卖血为生;而是血头告诉他他老了,血已经不能卖,没用了。这是对于自身价值丧失的悲哀,是人生无目标感带来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