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了奇葩说超精彩的那集:父母要去养老院,该不该支持。为各方的才思敏捷赞叹。
不由得想起来在家长课上见过的姥姥姥爷们。
来到家长课的,都是姥姥、姥爷,至今为止,我还没有见过爷爷奶奶。
我们开玩笑:是因为现在的妈妈都掌握着家庭的话语权,但这个话语权到了婆媳关系这里,就不好使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是因为,姥姥姥爷心疼女儿,女儿也知道爸爸妈妈心疼自己,就算老人不开心、不乐意,也能或撒娇、或强迫地“送”来。而和爷爷奶奶就复杂很多。
姥姥姥爷们刚来到课堂上的时候,都有些小小的,或明显或隐藏的:怨气,抑或是委屈:
“我们培养了她,她这么优秀,她说不能再用教育她的方法去教育她的孩子了,让我们来学习!”
“你们年轻人都学习新的方法,孩子哭闹脾气我不理,闺女就说我这是冷暴力。”
“我跟我闺女说了,我只给她带这一个孩子,要生二胎,我坚决不带了,我可以给她出钱请保姆。”
“我们就照顾吃喝,教育的事,我们不管,管多了有矛盾”……
这些姥姥姥爷,是优秀教师、是高管、是普通农民……他们的女儿高知、高薪。
我猜,姥姥姥爷们被女儿或撒娇、或强硬地“送来”学习“怎样正确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一定是不服气的:我培养了你,你那么优秀,这难道不能证明我的教育很有成效吗?!
女儿们的心思,不用猜:爸妈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隔代亲,爸妈不学习会把孩子教坏的;爸妈太严厉,我不要我的孩子经历我曾经经历的痛苦……
如果,我不做讲师,不接触妈妈们、姥姥们,我想,我也一定和女儿们的心思一样,我曾经也因为父亲建(zhi)议(yi)辰辰是否报了太多兴趣班而各种不爽。
正是接触了这些姥姥们,我开始看到了太阳的背面。
结合着奇葩说里,反方一辩提出后又被正方诟病的:老人们需要的生活是烟火气(做饭)和生命力(带孩子),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老人生活里的那些矛盾。
烟火气(做饭)
我不到四十岁,胃口已俨然简单清淡,炖肉之类纯粹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孩子们爱吃。六七十岁的老人,做饭的乐趣,应是体现在“价值感”-我做的饭孩子们都爱吃;和“归属感”——一家人聚在一起
但这个价值感和归属感如若成为了唯一或者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来了:
今天菜没昨天吃的多,是不是我做的不好吃?是不是嫌我做的不好吃?是不是我老了没之前做饭好吃了?是不是……
小两口最近都不回家吃饭,吃饭也不像之前那样热闹,是不是我前几天说的那句话让他们不高兴了?是不是我在这里让他们不方便了?是不是我老了讨人厌了……
感觉好,做得好。感觉不好,当然有可能做得不好。于是,诸多情绪、诸多矛盾就此出现。
生命力(带孩子)
奇葩说中的一位说了一句话:你的孩子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爱。
这句话,对于老人来说,不适用。老话讲“隔代亲”,的确是!如果你不信,就去问问身边的二胎妈妈,或者自己做个二胎妈妈体会一下,对待老二的心态和对待老大,那是绝对的有差别,我总结,那就是:妈妈更会爱了。妈妈姑且如此,更不用说老人们了。
然而,带过孩子的人都清楚,带孩子,绝对是体力、心力的极大消耗。年轻小父母,带累了带烦了,自己躲到一边,刷会儿朋友圈,逛个淘宝,或者找闺蜜、老公八八卦、吐吐槽、吵吵架。
老人们呢?累了怎么办?为老要尊啊!当然要忍着,要坚持,同时,当然可以小区里的“娃友”互相吐槽抑或互相攀比,越说越沉重。
身体、特别是心理的疲累,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解,情绪调节就会受到影响。
感觉不好,自然哪里都别扭:“我这天天的忙活,他们可到好,下班不回家,回家就看手机”
“天天嫌我唠叨,不愿意听我说话”
“说一句都不让我说,这孩子都被他们惯坏了!”
“他们回来就找孩子不痛快,是嫌弃我不会教育孩子吗?”
在这样的情形下,自然,无论怎样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老人都无法接纳。
用烟火气和生命力——加满老人的水桶:
来到课堂的姥姥姥爷们,和每一位爸爸妈妈一样,都能够认可课堂上所有的育儿理念。
他们说“我们那时候哪里能接触到这样好的方法,我们只能按自己的想法来,也是为了孩子去着想,只是方法没用对”
“我女儿让我来学习,是对的,我不仅学会了带外孙,也能理解女儿女婿很多事情了,你们年轻人不容易”
老人们的人生智慧常常让同一个课堂的父母感动。
有个绘本《你的水桶加满了吗?》
每个人都可以去加满别人的水桶,每个人也可以通过帮助别人加满水桶从而令自己的水桶满起来。
在充满了烟火气与生命力的日常琐碎、关系纠葛中,我常常想,我们学习如何有效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感觉到爱,感觉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又何尝不需要学习如何与我们的父母有效沟通,让彼此都感觉到爱,感觉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呢?
去加满老人的水桶,爱出者、爱返。让水桶里的水,循环起来。
首先:鼓励,建立爱的良性循环
学习、实践、讲授了这么久的正面管教家长课,若干工具,论长期有效、最长期有效、超长期有效,莫过于两个字:鼓励。
鼓励,不仅孩子需要,老公需要,老婆需要,老人同样需要,每个人都需要。
鼓励,看起来容易,做起来真心不容易。听到鼓励,很多人就想当然地理解为:夸!
所以,经常听青春期的父母说:我想不起来我家孩子哪里有值得夸的地儿!也常常看老公们卡在当地:我想不起来老婆更多的优点啦!
由此,自然不难猜到,要想夸老人,还长期、超长期地夸,哪里能做得到?!
鼓励,并不是夸,或者说,并不是嘴上的夸,而是发自心底的接纳、发自心底的理解、发自心底的“看到”。
鼓励,简单来说,就是,当这个人,不仅仅是他做得好的时候,当他并没有做到你认为的“好”你也能够看到他做了什么,他有哪些努力,对他说出、做出的能给他增加力量的语言,或者行为。
我们来一起想象一下,当孩子过了相当糟糕的一天,回到家里,摔盘子打板凳,你跟他说话,他不回应,一头钻进了房间里,不再出来摔摔打打,过一会儿,他没事儿人一样出来,该吃吃该喝喝。
这时,如果你说:“孩子,刚才你心情那么糟糕,都要爆炸了的时候,你本来可以跟妈妈嚷嚷冲我发脾气的,可是你没有,谢谢你!”
这时,如果你是那个孩子,
你会有什么感觉?
你会怎么看待自己?——我是被爱的吗?我是有价值的吗?
你会怎么看待妈妈?——妈妈是友好的吗?妈妈是支持我的吗?妈妈是理解我的吗?
你会怎么看待生活?——是有希望的吗?
父母也一样。每个人都一样
第二:尊重,建立彼此界限的良性循环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年轻父母讨厌父母干涉太多,还是父母讨厌年轻父母听不进好话,背后总有一个:不够尊重。
尊重不是:你是师长,所以,我要听你的。
而是: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都有独立的意志,我尊重你的独立意志,同时,我也尊重我自己的独立意志,再同时,我们也尊重事情本身独立的存在。
怎么理解呢?比如,孩子吃饭看电视,妈妈是不同意孩子吃饭看电视的,会影响专注力以及消化等。奶奶或者姥姥是同意孩子吃饭看电视的,孩子乖乖坐着能多喂几口饭。事情本身就是,孩子在家不看电视吃饭,到奶奶家或者姥姥家就要看电视吃饭。
那么,对于妈妈而言,尊重自己:在家吃饭不看电视;尊重奶奶姥姥和孩子以及情形:告知我家吃饭不看电视,但在你家,你来决定;同时,对于客观存在的“吃饭看电视”这件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想办法解决。
当然,想办法解决同样也是基于以上所说的:尊重。
第三:好奇,建立沟通的良性循环
正面管教家长课里有个很有效的沟通工具:启发式提问。简单来说,就是用问问题的方式引发对方思考,从而更多地了解他的想法,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我们会发现,对孩子,用这样的方法,似乎不难,因为你总会好奇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你总会希望能够真的帮助到他去开阔思路。
而对成年人,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特别容易带着预设的答案去问问题,哪怕表面上如何波澜不惊,心里却有无数个“脚本”:你就根本不关心我、你总是不能认真听我说、你不爱我我说什么都没用……
我们一起想一想,假如你是孩子,我特别真诚真心好奇地想知道你究竟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感觉,你愿意跟我继续聊下去吗?
你带着这个感觉继续跟我聊,你会选择保护自己而沉默呢?还是和我一起带着好奇开阔思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