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三十岁前的每一天》记事本这一段。作者详述了如何运用笔记本来安排自己的时间。作者提出了几大观点:
一 看似把时间都安排很认真的人,其实有更多的自由时间;
二要学会时间记录,记录自己再每项事情上花费的时间,给时间记个账,这样一周,一个月下来,你就对自己的时间怎么花的一目了然。哪些地方要坚持,哪些地方要改善,就心知肚明了。我在网上找到一款时间记录的软件,打算开始记录。
三不要日程安排太满,安排一天时间的60%就可以了,留出部分时间处理应急事情;
四感触最深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PDCA模式,即做计划,执行,反馈,调整。先从每天做PDCA循环开始。
1计划:写下任务,估算时间,分解任务,预留空间,做出取舍。计划安排的时间不要太慢,一定要有所取舍。做事的安排可以设定好优先级:A级是今天必须的,B是可以缓和时间的或者由他人代做的,在这两大类里有分别按时间顺序设定A1,A2,A3……等。
2执行是最重要的环节。没必要等到一个多么完美的计划再开始执行,去做,在做中完善。重要的事先做。
3反馈非常重要。每天晚上,对着计划要反馈下那些任务完成,完成的如何,没完成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经验或吸取哪些教训。看到这里才醒悟为什么自己做的计划总是执行不好,或者执行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了。我发现自己缺少反馈这个环节。没有对着自己当初的计划表一项项来反馈执行程度,
4调整。中途情况有变,之前的计划已经跟不上现实了就没意义了,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导致计划失效。
看完这个PDCA计划后,我找到自己以前常做计划又没啥指导作用的原因了。我决心要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网络笔记本,来做每天的PDCA(我不太喜欢手写的记事本,觉得写字太慢),象印,为知,有道,Evernote,onenote等,到时做个对比,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坚持每天做下去。
除了上述做计划感触比较深外,另一个感触是当看到水湄所这段话:我不相信“一是顿悟”,不相信“一夜暴富”,而比较相信量的积累,会带来大的质的的改变。总之,我不太相信某个状态和状态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只要伸脚跨过去,就走到了另一边。我相信人生和所有的经验都是漫长的连续的过程,我相信《政经》教材里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我相信10000小时的练习才能造就天才。
这段话没有华丽的词语,却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以前的自己不就是这样渴望一时顿悟,总希望做 出一个完美的计划再开始行动,总希望哪天大彻大悟后奋发图强,总希望哪天找到自己最适合最擅长发挥自己的事业,然而,真的不知道哪个“最完美”什么时候出现,就这样在等待中自己虚度了光阴。看了水湄的这本书后,我深深的感受到,永远不要等计划完美再行动,想做就马上做,在做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问题调整方向,而没有行动之前所有的猜测都不是真正切合实际,因为没必要浪费在行动前号浪费太多时间。而这个世界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路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计划要细化到每一天,要反馈执行情况,再根据情况作出调整。再好高骛远的目标,没有脚踏实地,也是空中楼阁。“10000小时成就天才”,成功没有捷径可言。
文中最后一段话也是让人热血沸腾:在追寻过程中,你常常会遇到挡在你前面的墙。但这些墙挡住的其实是那些没有诚意的,不相信梦想的人!兰迪教授说:“这面墙让我们知道,为他后面的梦想努力是值得的,这面墙迫使我们向自己证明,我们是渴望多么的渴后面的宝藏---我们的梦想!”这堵墙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你翻越过去的!
看完这段话,我认为,如果是你真正的梦想,就不要在乎路途上有任何的阻碍,都要勇往直前,因为人没了梦想,不过是一具驱壳而已,为梦想而努力,即使失败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