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永安教授在《阅读、游历和爱情》里提到:每个人的出生都有两次,一次是生理的出生,一次是精神的觉醒。
路遥也说过:每个人觉醒时间的早晚决定你的人生。
35岁是生命的分水岭,决定开始开启一种极简生活方式。
在多年前,我看了一部日本极简生活的电影《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短衣女孩麻衣躺在空荡荡整洁的地板上,阳光暖暖洒在身上,好不惬意。
在央视纪录片《生活的减法》里,我认识了极简生活践行者乔桑。
乔桑,32岁,3年前,她还是一名北漂,住在狭小的出租房里,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在一番思想斗争后,她辞去工作,回到老家石家庄。
拿出所有积蓄,在父母资助下,买下88平方米的房子,她准备从父母家搬出来,奈何太多的东西,衣服、化妆品、书,堆满了新房,他的房间根本装不下~
于是她从一堆衣服、鞋子中留下十多件衣服,三双鞋子,其余有的丢掉,有的卖掉,房间一下变的空荡荡的,清爽了很多~
后来,她喜欢上了这种生活方式,开始“断舍离”,过了真正的极简生活。
而在之前,她常常喜欢买、买、买…
平常她喜欢逛街,有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买下来。喜欢健身就办健身卡,一年也去不了几次,想体验滑翔伞,就花一万多到土耳其去体验一把。最多的时候,一口气可以花掉5万元!
后来,她开始迷恋上瑜伽,她发现瑜伽与断舍离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让自己不被物质羁绊,更加专注于自己。
在开启断舍离后,她便一发不可收拾,最终88平方的房子只剩下6件家具,一个床垫,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个洗衣机、一个干洗机、一个晾衣架。
她每天早晨5:00起床,5:30左右练瑜伽,从她的生活记录可以看出,她已经从一个精致女孩变成了“不修边幅”的假小子,用她的话说,她已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提高上,而不再关注那些表面的东西。
最近,她又开启了新的生活,边旅游边读书边体验生活,去云南、西藏寻找属于他的诗与远方~
最近几年,开始迷恋上极简生活方式,尤其在物品上,坚持断舍离,以前我们一家三口用三个衣柜,衣服不够装,断舍离后,一家三口所有衣服装在一个小衣柜里。物品减少后,我们把空置的一楼租出去,补贴家用。
中国古人也说过:大道至简。在时间管理上,我也开始极简,我的碎片化期间全部用来读书、写作、运动、陪孩子。
每天早晨6:00起床,用两个番茄钟时间即一小时更文1000字,然后给洗漱、给儿子床衣服、到单位吃饭、送儿子吃饭。
中午,我会午休10分钟,花两个番茄钟时间阅读,每周阅读一本书,一年读50本书。
下午,我会带儿子去轮滑或到图书馆阅读一小时,儿子轮滑的时候,我会跑步5km,晚上陪儿子认字、讲故事。
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提到:倘若一个人简朴地生活,只吃他种植的粮食,而且吃多少种多少,不用粮食去交换没完没了的奢侈品和昂贵东西,那么他只需要耕种几十平方码的土地就足够了。
在《禅与日本文化》里讲到了我们欣赏的是多“侘” (wabi)文化,饥时从屋后的田地里摘一盘蔬菜即可果腹,闲时则侧耳倾听潇潇春雨的嘀嗒声,一种回归自然的简单质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人说:人要“役物”而不是“役于物”,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漏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苏东坡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岭南,依然泰然自若,并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
稻田下乘凉的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是出了名的节俭,听说自己的身价上千万,他说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直到去世,都住在家具简陋的居室里!
今年,我35岁,是人生的黄金年龄,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决定开始过真正的极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