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第二遍读《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传奇教师桥本武的奇迹教室》了,每次读来,感觉各不一样,总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感触、新的收获,自己一次次被桥本先生的教学方法感动,为他的教育思想所吸引,因他对学生的严格、对教学的执着和钻研精神而折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职业的定位,或者说是对教师责任的规定。身为教师,到底该教给学生们什么,又该如何教呢?单从授业解惑来说,我们该教给学生们什么样的知识?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还是在教教材?我们是应该为知识而教还是要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读这本书,对于了解和研究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尽管在日本引发“桥本武热”,出现桥本这样的老师,有它的时代背景,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无奈之举。面对战后物资匮乏,教材短缺的现状,桥本先生决定自制国语教材,为此他进行了一年的准备,从选择教材内容开始,自己设计教学问题,刻印教材,付出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终于印制出《<银汤匙>研究笔记》,作为初中三年的国语教材。利用这本自制国语教材,使被视为公立校神户一中落榜后的“收容校”——滩校,一跃成为全日本的第一校。
桥本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正如他的学生平野敏夫说,“桥本先生的课是参与型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把大家的想法引导出来,再一起调整。”让学生参与,其实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倾听者,和被动参与者。我们常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实践出真知”,都强调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譬如桥本先生在《银汤匙》中出现放风筝,就让学生做风筝、放风筝;出现了市场上难得一见的杂果子,先生就买来让学生尝一尝、品一品;出现了《百人一首》中的诗歌,就在班里举行《百人一首》抢牌赛……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践中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技巧,学到了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不厌于绕远而行,“跑题”教学,是桥本先生课堂的又一特点。这些看起来做的“无用之功”,最终化为终身流淌于学生体内的血液。
老师上课跑题素来饱受诟病。一般看来,老师上课必须依据教材来进行,任何离开教材,背离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都会受到指责和批评。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只有教材的内容才是老师应该讲的,只有考试中考的内容才认为是重要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始终以高考为中心,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高考不考的内容,则几乎不涉及。
可以说,桥本先生整节课都在跑题,而且跑的非常远。譬如《银汤匙》中出现“丑红”一词,他从“丑”字跑开,从古代中国的天干地支,讲到表年历方位与时刻的正确方法,讲到“时入丑三,草木入眠”的真正含义,讲到预测人生运势的特殊功用,再深入到中国的五行思想、二十四节气中大自然的万千变化……一个“丑”字,引出这么多的知识,这已不是一节常规课所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语文课(国语课)所回答的问题。
当然,跑题不是信马由缰,不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桥本先生为“跑题”做足了准备,他的“跑题”实质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无论跑到哪里都紧紧围绕日语学养的深化,围绕作为日本人素养的提高,最为重要的,则是使学生发现了学习的兴趣,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由单纯的灌输注入,转变为引泉自出。
写作训练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所以难,是因为大多数老师能够看得见坏,却未必看得见怎么好。
通过练习写文章?它能使你对一事一物的想法经过构思越发清晰起来,明确起来,也会使你感受到,自认为已然成熟的想法到底有多么牵强和幼稚,文章表达实际上是一个蕴藏着无限可能性的深奥的文字世界。
《五十年竟成往昔·与滩校同行的半个世纪》中指出“具体到写作,那就是‘百论不如一作’,不动笔写,写作方法说再多也不可能写好。……写作既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习惯,舍实践而求其他,绝非进步之途”
怎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桥本先生每月确定一本书让学生读,读完之后还要交读后感。这个要求在初中坚持了三年,不管写的怎么样,起码学生有能力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除过练习写读后感之外,他还要求学生练习短诗写作,开展古典作品共同研究。三五人一组,各以不同的方法和视角研读古典作品,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居然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今天回头去看,连学生自己都对当年同伴的学习力感到吃惊。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当下,印刷技术好了,教材有了,教辅材料多了,教学方法多了,教育理论多了,但老师们却越来越困惑,学生厌学,学习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使我们的教育走出困境,桥本先生的“绕远”而行,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