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自己聪明吗?
初中二年级,数学开始讲应用题。那个周六的午后,阳光烂漫,院子里时不时传来小伙伴们跳皮筋,踢毽子的欢快笑声,屋子里,气氛凝重,爸爸一道题接着一道题教我做练习册上的应用题,我一头雾水。
高中,物理课的电磁学,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我琢磨一下午,稍微有点眉目,一觉醒来,忘的一干二净。
高考,差5分达录取线。
理科转文科。在文科班复习一个月之后,我的文科综合就考到了班级前几名。一年后顺利考上大学。
上大学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聪明,不是谦虚,不是做作,是真的觉得自己很笨。学不懂数学,弄不通物理,在爸爸的强迫之下,硬着头皮读了三年理科,成绩马马虎虎,理科高考差几分达线,已是超水平发挥。
我真怀疑过自己的智商。从爸爸失望的眼神中,我看到的是那个愚笨的自己。这种愚笨到现实生活中就是笨手笨脚。记得小时候生病,妈妈煎好中药放在窗台上,我打算穿好衣服后再喝药。带着孩童的玩乐之心,我把上衣从胸前甩到后背,正为自己的新式穿衣而沾沾自喜,不料,不偏不倚,刚好打翻放在窗台上的中药,转身看到满脸怒火的爸爸,低声怒吼责怪我的笨手笨脚,连穿衣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一个学不好代表着聪明脑瓜的数学物理,笨手笨脚的孩子,可想而知,遇事总是束手束脚,畏首畏尾。我的童年及至青少年时代都是带着这样的认知走过来的:我不聪明,我很笨。
你的智商是多少?
最早的智商测试由法国的比奈(Alfred Binet,1857年-1911年)和他的学生发明,他根据这套测验的结果,将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定为100,而正常人的智商,根据这套测验,大多在85到115之间。获得第六十七届奥斯卡奖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智商是75,低于平均水平。比奈认为,人的智力是遗传基因控制的,人为无法改变。
按照比奈的观点,我们一般人的平均智商是100,而我看到的那个愚笨的自己,智商绝对在平均水平以下,在100以下。
智商(智力)到底由什么组成?
为什么你要持续地学习呢?知识可以让你获得自由。虽然你的身体可能会暂时困于当下,但是你坚持学习,持续精进,你的灵魂得到解放,精神获得自由,身体的自由交给时间就可以。
大学接触心理学,推开了一扇认知之门。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如下图)。初学该理论,就令我茅塞顿开,似乎被上帝下了诅咒的“愚笨的自我”获得了解救的咒语;似乎自我设限的那个“愚笨的自我”刹那间分崩离析。
加德纳认为我们每个人有八种智能,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这八种智能相对独立,但并不是毫不相干,而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正是因为这八种智能的组合方式和程度不同,所以使得我们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所以会有,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比如,自我认知智能强的你,对自我有相对正确客观的认识,并善于自我反思,可以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与自己和谐相处。这样的你,人际智能,也就是与人相处的能力也不会差。因为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是处理好与他人关系的前提。善于自我反思的你,经常也能换位思考,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也就是能“共情”,会“感同身受”。由此可见,自我认知智能和人际智能高度相关。其他的几种智能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
进一步,加德纳认为我们每个人的智能受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并且八个智能中哪些发展的好、哪些发展的较弱受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很大。
初中政治课我们就知道“狼孩”的故事。出生一切正常的孩子因为无人照料落入狼群,十几岁时却只有三两岁孩子的智力,却“茹毛饮血”狼性十足,足以说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人智能发展的重要性。
研究生的同学提及她毕业于哈佛大学,现在美国就职于世界五百强的高中同学,满脸的不屑,说他也不过了了,只不过因为家境殷实,付得起他在世界名校的学费而已。如果她也有足够的经费,也可以做的一样好。但是,这不正说明了教育条件对我们智能的影响吗?如果我们都处于理想的经济状况之家,我们均可就读于哈佛牛津,展开不一样的人生图景。
传统的智能理论产生于重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的现代工业社会,智能就相应的被解释为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而我们这里说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承认智能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承认各种智能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应该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之所在。
智商与价值观、方法论能搭上关系?
笑来老师在最近一周更新的文章中对“智商”重新进行了定义与描述(如下图),他认为,智商其实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完整的“ 操作系统 ”,
1. 最底层是概念及其关联;
2. 再上面一层是价值观与方法论;
3. 再往上则是践行……
熟悉笑来老师的“笑迷”“笑友”们,一眼就看出这个理论多么具有笑来特色。笑来老师认为,我们不断习得新的概念,更新或者替换旧的概念,在它们之间不断建立更有效的关联;以此为基础,我们不断打磨自己的价值观,研究做各种事情的方法论,由此产生选择与行动;通过不断践行,反过来刺激我们不断重新审视概念与关联,不断升级价值观与方法论……
笑来老师定义过聪明(其实就是所谓“智商”的表现):
脑子里有多少个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笑来老师这里定义的概念,其实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八种智能的构成要素。在此的重点其实是“关联”,也即加德纳认为的八种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唯物主义哲学观也简明扼要的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前文我们提到自我认知智能和人际智能之间的关联。同理,空间智能与其他智能之间也有联系。空间智能不仅是人对空间方位的感知能力,还包括视觉辨别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发明家、建筑师、摄影师、服装设计师、广告设计师、电影制片人等都表现出高度发达的空间智能。我们看到以上职业几乎涉及到了其他的全部七种智能。
我们需要切实提高的是增强我们脑中现存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使他们由弱联系,变为强联系,并且纠正那些不正确的联系。我们都有时间、知识、碎片化的概念。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使我们的“时间”“碎片化”,但是并没有“碎片化”我们的“知识”。所以碎片化的是时间,而不是知识。
有了正确的概念,理顺了概念之间的关系,你自然就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分辨什么更好,什么最好),进而有了正确的方法论(如何做,如何改进),接下来用价值观方法论指导你的实践也就水到渠成。上面我们纠正了碎片化的是“时间”,而不是“知识”。进而我们形成了关于碎片化学习更好的价值观,我们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系统化的知识。你要做的只是合理的计划而已。我最近几次比较重要的考试都是利用上下班坐车的碎片化时间,听音频,看视频,系统学习而顺利通过的。
笑来老师还提到一个关于“智商”的简单实用的定义,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加德纳也提到,智商其实“强调的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智商确实不是天定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比奈认为,人的智力是遗传基因控制的,人为无法改变 。显然比奈由于种种原因得出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读笑来老师的文章,能明显感觉到他把心理学、经济学、脑科学、策略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把这些学科的“硬”知识“软”化,你可以看到其他学科的影子,但是你无法把他们从笑来老师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整个的“捡”出来。就像把黑芝麻均匀地撒在了大米上面,你可以黑白分明的看到,但是你只能把黑芝麻和大米的营养全部吸收。
我已足够好
学习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接触到了笑来老师,我不再因为自己的数理逻辑能力稍弱而黯然伤神。笑来老师曾经鼓励一位公认的没有数学天分的女孩子顺利地在数学领域博士毕业,而后从事了数学相关的工作,依据笑来老师的观点,我的数理逻辑能力偏弱,也可能是成长过程中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如果有正确的引导,能学出成就也未必不可能。
我可以正确认知自己,我知道自己的语言智能是强项,自我认知智能、人际智能也很好,身体运动智能也不错,就算其他四种智能垫底(事实上也差不到哪),也可以使我很好的生活工作。语言智能、结合自我认知和人际智能让我能做好老师这个本质工作,顺利开展工作,再精进心理学知识,朝着咨询师,讲师方向发现未尝不可。身体运动智能让我热衷锻炼运动,保持活力。即使只有这几种智能足以让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
不要再自我否定。
不要再相信别人说你笨的鬼话。
相信我,你已足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