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生活了21年的小城。我从城北走到了城南的老城区,那里的旧房,我嗅到了小时候的乡土气息,走在路上看着坐在道路旁晒太阳的爷爷奶奶。时光回到十多年前,小时候的我回老家也在我的爷爷奶奶身边嬉戏。但是时光不能倒流这些也只能回忆,还好我的识记不错,突然想到如果我的识记出现问题,不能进行回忆,我不敢想象。
我的步伐渐渐放慢,注视着我看到的一切。调整一下心境,去感受这一切,来到一个小工厂的前面,年代也久远了,红砖显示了他的年龄,门前有个水湾,微风吹过,泛起漪澜,皱皱的波纹,一层层滑过,最后在另一端形成污垢。
后来去了学校,每当看书看累了,我就会出去走走,放松一下调整调整,这次我去了海边。我发现第一次去看海那时的感悟很大,心旷神怡,那宽广是心境眼界的开阔,但是之后再去这种领悟就淡了许多。这次我想找回那种状态,调整心情,那种感悟前的状态,自己所处的境界,思维和境界的提升,我想这就是意境。就像是古人写诗一样,没有经历和感悟也不会写出那么优美的句子。
那次去老城区,看见的水湾,我蹲了下去,静静感受。微风,水湾,漪澜,污垢,这一切在我脑子里闪过,我豁然开朗,这是感受,思想,境界的转变。基于这次看海和上去去老城区,我想了很多,准备写一下我的观念和结论,先说不知道对于不对,这世事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我想为以后的教育,思维,问题解决,提供一个思路。
首先教育,就像我看到的工厂前面小水湾那层污垢形成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我在这里要强调的不是学习知识理论方面,而是道德感,责任,爱国,信仰的问题。当然这些上小学的时候就强调过,可是中学,大学,根本就没有了,也就是政府在街上设立了很多牌子,这上面有这些内容,可是这不会深入人心。我想这也应当是教育里的一部分,从小到大乃至工作都要有,而且是加强的,不应当在成长的过程中淡化,如果这样的话,去个性化更严重,我不否认这和人的数量有很大关系,可是也和从小的教育不可分,这里不应该有市场,虽说社会是现实的,但我们应当有信仰,去让内在动机发挥作用,而不是外在动机大于内在动机,我们也不要去做“机器”。
再者我发现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依据,只是观察了一部分人为基础)遇事思维很主观,虽然随后会结合客观,但是一开始大多数人是以主观为主线,这会使人陷入误区,即便后边经历或者问题深入才以客观角度。我们要把它改变,避开主观倾向,以及更快的去发掘实物的内在规律。
最后是哲学里的否定之否定原理,经历和检查自身以及周围实物。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这一规律是永远在进行时,以这样一种螺旋上升的规律,去经历和感悟,使自己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