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李家小猫
2016年是知识付费的元年,大肆贩卖知识焦虑,很多人大量囤课囤书,我也是其中一员,2年过后,大家逐渐冷静下来,是时候思考究竟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对我们是有益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知识观。
最近湛庐文化出了一本新书《知识大迁移》,揭秘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这是知识向网络云端“流动”的时代,这是“无知”的黄金时代。这本书不仅宣布了大众无知的真相,还指出拓宽视野的必要性,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当今媒体,以保持对各路信息的洞察,避免陷入我们不知道自己无知的“元无知”状态。
《知识大迁移》作者威廉•庞德斯通,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迄今为止已出版作品14部,题材各异,本本畅销,包括广为中国读者熟知的《无价》、《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剪刀石头布》,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逻辑思维联手湛泸文化,在得到首发的的这本书,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告诉我们怎样重新建立自己的知识观。
1. 知识搜索即得年代,人为什么会越来越无知?
信息被以惊人的速度生产出来,又以惊人的速度贬值过时。互联网不会让人变蠢,但它会让人们更难意识到自己对哪些事情无知,陷入“元无知”状态。比无知更可怕的是,你自己不知道自己无知。缺乏知识会扭曲人们构建世界的心智地图。这些曲解会影响到人们在私人领域和公众领域的选择、行为和观点。
通常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这本书的观点是“授人以鱼未必不如授人以渔”。 是说不要一味强调方法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广博的事实性知识依然重要。
传授事实,还是传授方法是教育的永恒困境。事实性知识是指背诵乘法表、历史大事件日期和教规等,方法性知识是强调批判性思维和技能(比如怎样在互联网上查找事实,以及你是否需要用到某一项事实)。批判性思维固然重要,但如果你的批判是建立在错误的事实基础之上,批判又有何用?
如果将事实性知识比喻成砖头,那么拿掉一块砖,墙还能立着,如果拿掉大部分砖块,孤零零的砖块就只能悬在半空了,墙会垮掉的。
互联网的诞生,特别是搜索引擎的发展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这一现象在千禧一代更为明显。千禧一代指的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左右的人,包括了我们常说的八零后、九零后,和一部分零零后。这一代人是随着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心理学家们对这一代人做过调查就发现,他们往往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新方法,而对很多事实性知识本身却不甚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记忆这些知识概念是不值得的,因为他们可以随时搜索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在研究互联网怎样改变人们的学习和记忆这个话题时,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韦格纳就通过实验发现,人类的大脑有一套实用主义的记忆体系,无须有意识的干预,大脑会自然地对记忆进行分类,大脑能认识到,对容易获取的信息没太多必要都存储起来,大脑更倾向于记住那些不久后就会消失的信息,而那些在网上很容易就能获得的信息则被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谷歌效应”,意思是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会自动遗忘。
过于对云端依赖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种是盲目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共享了云端的知识库,手机一搜即得,那自己就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了。还可能陷入另一种误区,把互联网的集体记忆视为自己的知识能力的表现。特别年青一代的成长经历,使他们认为复制粘贴是件很自然的事,在道德上无关对错,就跟流行音乐一样。
我们的问题,就是试图用方法性知识取代事实性知识,但事实表明它们是无法互相替代的。 谷歌或者百度的搜索框就放在那里,人类的大部分成型知识,你都可以通过搜索找到。但是你在搜索框里搜索什么呢?键入一个什么词,成为你的第一个起点呢?如果这个时候,大脑一片空白,这就是“元无知”的状态,即搜索无知。
如果深究搜索的过程就会发现,它就像你从脑海中提取记忆一样,第一步是要给搜索引擎发出指令,比如你要输入“元无知”,那在此之前你就必须先知道这个概念,正确地敲出这三个字,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搜索。搜索出结果后,你还要有能力去评估所有出现的信息的可信度,这些都需要事实性知识发挥作用。
如果说搜索引擎是地图里的导航规划,那么,你必须先记住起点和终点这些必要的事实性知识,才能发挥出搜索引擎的真正功效。毕竟,有一样东西你没法上谷歌搜索,那就是你脑海里并不存在的概念和关键词。
学习者必须掌握足够多的事实性知识,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及其欠缺部分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免受达克效应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才能借助搜索引擎补上自己所欠缺的部分。
正如赫施所写:“信息网络中所有读者必备的基本知识,这些背景信息存储在他们的头脑里,使他们在拿起一张报纸阅读时具备足够的理解力,能归纳要点、把握内容,将所读信息与未言明的语境挂钩,而语境,则为读者读到的东西赋予了意义。”
你以为知识存在云端可以即搜即得,但你却学不会该搜索什么。
2. 哪些知识让你更富有、更幸福?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连接的方式,未来将属于终身学习者。未来世界将不再需要单一的地技能型人才,而是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极强逻辑思考力和高感知力的复合型人才。
回答所谓的“琐碎问题”的能力,跟较高收入和乐活人生是挂钩的。就算排除了正规教育年限和年龄因素,知识红利论断也常常站得住脚。求知有着现实价值,它不只意味着文凭,也不只意味着在大学里建立的人际关系。
知识总量爆炸式的增长,在有限的生命里,哪些知识值得学?
①事实性知识与收入存在相关性。
是知识水平,而不是教育水平或年龄,导致了很大的收入差异。
教育的经济收益不仅限于拥有一份大学文凭。他必须具有自己工作所需的知褒,以及大量相关领域的知识。就像营销人员需要理解大众文化,做一辈子工程师的人,跟有机会从工程师晋升到管理层的人,其区别或许就在于知识的广泛性。
那些脑袋里装着大量事实的人更精于创新。他们的知识储备,使他们看到了其他人忽视的类比,能够为问题拟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能学会并记住大量常识性知识的人,说不定同样也能学会并记住大量和金钱有关的知识。这或许能推动他们进行更好的预算、储蓄和投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者又可能带来更高的资产净值和收入。
反过来讲,高收入可能导致更广博的知识面。富人也许有着更多的闲暇时间跟进新闻、读书、上课充电。广博的知识导致高收入,高收入又导致了博学多识,两者互为因果。
很遗憾,你不能选择父母的富裕程度,也选择不了与生俱来的心智能力。但是我们所有人,都可以付出努力去学习。
②“一知半解”,才能“举一反三”。
我们通常认为,知识是有高低层级级别的,记住地图或体育术语,在这样的分层里大概是垫底的。我们从小就听说,文史知识是受过良好教育、有份好工作的标志;科技和数学专业收入颇丰。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社会奖励的是专家,而非通才。
然而,虽然所有测试的知识领域都跟受教育年限有关系,但最挑战常识的发现却是:常识性事实知识预测收入水平的效果远远超过受教育程度。
要解释这一点有很多方法。除去一种可能是调查结果反映了教育质量的高下之别。比如拥有斯坦福大学的学位跟从普通学校毕业很不一样。
另一种可能性是收入水平与事实性知识相关,反映了学生知识素养的不同。有些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另一些学生却敷衍了事。调查结果有可能反映了参与者在校园内外的学习投入程度。如果是这样的话,结果显然说明认真学习、掌握知识能带来回报。
终身学习的态度有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数据挖掘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同等教育程度下,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人群多了解哪些知识?答案也许是:功夫在课本之外。个人理财和体育术语并非学校重视的教育内容,但有实验数据表明和收入有高相关。
正如诗人约翰•查尔迪(John Ciardi)说过,“我们把关注度投向何方,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关注”这两个字或许是对提升收入水平相关性的良好描述。它是一套难易适中的常识性知识问卷最能准确衡量的东西。常识性知识测试得分低的人恐怕对外面的世界不太关注,而得高分的人会从同一个世界里大量吸收信息,从而获得广博的背景知识,哪怕这些知识有些肤浅。
我们要面对生活和事业中的问题。“不相关”的知识可以成为各种大大小小的类比、灵感和解决方案的来源。
学习不仅改变了思考习惯,还改变了大脑的解剖结构。伦敦出租车司机比其他任何行业的从业者学到的零散的事实都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个职业进入了神经科学家的视线。经过研究,神经科学家发现,在针对“基本知识测试”——伦敦出租车司机的从业资格考试——进行的学习过程中,学员大脑创造长期记忆的主要区域持续扩大,而且在日后仍然比其他行业从业者的记忆区更大。
广泛的事实性知识与收入水平之间的联系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学习提高的认知能力,在几乎所有任务中都可以用到。学习使大脑的功能更优越,优越的大脑功能会带来更高的收入。 我们的大脑需要学习的过程,才能以最佳性能运转。
学习行为塑造了我们的直觉和想象力。已知的事实是连接不同个体、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共同参考点。它们是闲聊、观点和梦想的基础,它们让我们更睿智,还带来一份意义常被低估的礼物,那就是谦卑。因为只有知识广博的人才明白自己欠缺些哪些知识。
3.如何求知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科技发展,让知识学习的方式被颠覆,更广博、更一知半解的方式,反倒更有效。
①未来世界,广博的狐狸比专精的刺猬更受欢迎。
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说:“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后来,人们把这两种形象指代两种类型的人:刺猬是专家型人才,而狐狸指的是通才型的人。
刺猬是一个专家,能把所有事情都跟重大核心概念联系起来;狐狸是个多面手,对各种方法抱持开放心态,对彼此矛盾的观点也能理性处理。
经过这样的定义,狐狸和刺猬就成了风行一时的流行语。
几乎所有用狐狸和刺猬打比方的人几乎都是为了赞美“成为狐狸”的美德。狐狸是个多面手:思想开放,以事实为基础,有创业精神。刺猬只专注于“重要观念”,不管它是否切题。正如人手里一旦拿着锤子,就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是钉子。
有时,掌握通过事实构建起来的认知技能是无法通过其他方式简便获得的。广博的知识本身也有用处。
生活就是由一连串微小的决定组成的:车主要权衡昂贵的维修费用值不值得;选民要评估竞选阵营做出承诺;消费者要判断是否需要服用电视广告上的营养补剂。这些决定大多是在冲动下做出的,并未经过调研。
很多时候,人甚至没有意识到事情还有研究的必要。拥有广博知识的人不太可能因为轻忽而做出糟糕的决定,因为他们更擅长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无知。
正好看到刘润老师最新提到的观点一脉相承,大量的读和听对提高见识来说非常重要,也就是这里提到的广博的基础性知识,为什么呢?
“这种方式就像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须鲸一样,它们平时吃东西是怎么吃的?很简单,它们张大嘴巴往前游,把大量鱼虾连同海水一起吞到嘴里。再通过另外一个孔,把所有的水排出去,于是就剩下鱼虾这些有营养的东西。
增长见识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对于你没接触过的领域来说,起初你并不真的知道,你要增长什么见识。像有时候我会听历史、哲学、甚至艺术的内容,快速大量听完后,你会发现虽然有些东西对你价值不大,但因为量大,总能遗留很多有营养的东西在你脑海里,跟你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产生勾连,让你的知识体系变得越来越完整。这种勾连链接是其最大的价值体现,我们要知道存储在脑袋里的广博知识是一把解锁云端的钥匙。 ”
②个人获取信息应该平衡,拒绝定制化信息。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的阻碍。现代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怎么阻碍呢?太过精心的设计、过于完整的呈现、思维难度的降低,使阅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包装过的信息,而不需要面对困难和努力,很容易整理出“自己”的思绪。
互联网时代下,长期被简明快的“快餐型信息”喂养,让我们丧失了耐心。让人忧虑的地方在于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刺激能够导致我们大脑回路和大脑控制功能的改变,我们的习惯也会被新的媒介方式重塑。
渴望见多识广的人不应该过分依靠定制化的信息,自媒体兴起以后,类似于XX头条等,我们收到的信息都是我们根据自己兴趣定制化的,这导致我们不断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在这种观点单一、相对封闭的信息来源中,我们只能把接收的信息当做事实的全部真相,而我们从日常模式中获得的最重要东西却是宏观的视野。
就像营养专家说,我们应该在想象中殷餐盘为成四等分。其中1/4加入肉或相当于肉的东西,另一份加入淀粉,剩下两份分别是蔬菜和水果。广博的事实性知识,信息最丰富的知识来源体现了“四等份餐盘”理念。
既然信息的获取就像我们给自己定制营养大餐一样,那么首先我们要为自己选择自己主要的膳食来源,也就是我们的主餐。让自己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一定要去避免那些通过算法给我们推荐新闻和知识的网站和媒体。这样会让我们的知识边界不断变窄,变得更加的集中。
个人获取信息应该平衡理性,除了主要信息来源之外,选择一些多样的信息来源,养成阅读传统、严肃媒体以及非虚构书籍的习惯。培养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最好了解提供信息来源的平台或者个人,确认这些人足够聪明,这样他们提供给我们的内容才是高质量最前沿的,最好找到知识的源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知识是想象力的基础。那些脑袋里装着大量知识的人更擅于创新,他们的知识储备,使他们能够看到事物之间被其他人忽视的关联性,让他们能够为关键问题拟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我们永远也无法预料范围广、多学科知识的之间的碰撞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知识大迁移》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一味强调方法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广博的事实性知识依然非常重要。与专精的刺猬型人才相比,成为广博的狐狸型人才,才能为你带来更多的知识红利。避免定制化信息和通过算法获取知识,知识大餐需要优质均衡的营养。
希望万物互联时代,我们都能建立正确的知识观,挖掘知识红利,成为人生赢家。
李家小猫,欢迎你的关注!
信奉自律即自由,阅读和写作让你更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