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张莉莉
似乎没有另外一种读物可以媲美绘本,用非常少的字数和图画,就能将人生、生命、生存、喜悦和感动等重要的内容,很快地表现出来。孩子早期的绘本阅读,其实就是触动心灵,体会生命情感的重要过程。遗憾的是,有些大人不知道它,生生剥夺了孩子这一快乐体验。
曾经有一次带孩子去西西弗书店,儿童绘本专柜面前站着一个小男孩正津津有味地在看《呀,屁股》,他看得很投入,时不时还笑出几声。没一会儿,男孩的奶奶过来了,老太太一看到男孩手里的书就发火了:“你这看的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啊?快放下,这种无聊的书有什么好看的?这店员也真是,什么都往这儿放,也不嫌丢人!”男孩的爷爷在一旁调和:“宝贝,我们去买些课外辅导书回去看吧!”老两口就这样连骂带哄的把男孩拉走了。男孩低着头,也不吱声,只是临走前还不忘回过头看了看那被摔在货架上的绘本,眼里满是不舍。
今天我看《绘本之力》书中三位大师对这一话题的讨论,脑海里就回想起了这个事情。对大人而言,绘本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是对“大人”而不是孩子,我想是因为所有的孩子都爱绘本,而大人不是。就像书店事件里的大人,明明将孩子视若珍宝,可他们却看不到孩子眼神里的渴望,还把它视作洪水猛兽般的存在。
或许是大人们太功利了,我们太想对孩子进行知识的灌输,认为谁能被更多、更早地填塞进知识,谁就会赢在起跑线,拥有更多成功人生的可能。我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从大人的期望和目的出发,把大人世界观中的好与坏、对与错统统灌输给孩子们,希望他们快快成熟,甚至比大人知道得更多,比大人更懂事。一旦孩子们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大人们便沾沾自喜,随处炫耀,丝毫不觉得自己遗漏了什么。
对于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出来的成绩非常优秀的人,松居直先生在书里有很深刻的诉说:“与这些非常优秀的人谈话时,他们的心并不为之所动。他们没有表情,说的话枯燥乏味,让人不知道他的感受。我就想,他的脑袋里,不,他的心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呢?”我在看这段的时候,想到了两个字“机器”。联想起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聪明的学生却走上犯罪不归路的案例,他们对生命的藐视、残暴和麻木让人不寒而栗。在现代教育的大环境下,固然知识体系的构建很重要,特长技能的习得也很重要,可是生而为人,生命情感的教育更重要。我们的孩子需要拥有对爱的感受力,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在这方面,绘本应该是最适合孩子的非常好的艺术,孩子们应该更多地看到、读到绘本。
当然,并非所有的大人都带着功利心,可是绘本依旧打动不了他们。河合先生说“日本的大人都拼命地往前追赶,失去了生活本来的丰富性”。我对这一说法深感认同。在现代社会,有太多走得太快的人。在匆忙中,生活变得乏味,情感变得迟钝,心灵也变得浮躁不安。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慢文化”,慢下脚步,回到生活本身,我们才能看到眼前的风景、身边的朋友、亲密的家人,享受着风花雪月,也体会着柴米油盐。绘本恰恰呈现了这样完整的生命体验。所以大人要读绘本,读给孩子听,也读给自己听,当我们再次进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的时候,我们唤醒了自己的过去,从而将过去到现在的成长轨迹清晰浮现,这意味着人生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