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像聪明人一样思考呢?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个充满陷阱的时代。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点,那么很可能被诱导做出很多不理性的决策。
在上一篇文章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提到过:
人有两种信息处理进程,一是快的进程一,快速省力,是我们的默认方式;二是慢的进程二,耗时费力。但进程一也有不少缺点
在快的心智处理进程,我们调用的认知资源非常少,像个猛张飞。猛张飞常常情绪化,依赖知觉,见多识广又很会联想,擅长编故事,经常下意识做出反应,但容易被骗,以为亲眼所见就是事实全貌,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
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能够辨别并加以利用,并引导你做出不理性的决策,比如买买买,然后赚大钱。
爱思考的小明
来看看小明的例子:
发现自身思考能力有待提升的小明,一天在京东用关键词「思考」搜索,看到一本名为《好好思考》的书
再一看,发现如下信息:
- 京东购买评价数: 130000+
- 李善友作序
- 作者专访查理·芒格
- 作者被评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
- 作者2017被评为年度新锐作家
- 作者在混沌大学开设思维模型课
- 该书被搜狗公司CEO推荐
- 该书被猎豹移动CEO推荐
- 该书被得到知名战略专家推荐
- 该书被得到《精英日课》专栏作者推荐
- 该书被前百度副总裁推荐
- 该书被三节课联合创始人推荐
看到这些数据,对思考能力有提升需求的小明,是否会下单呢?或者,如果你就是小明,你是否会购买这本书呢?
想必你肯定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要剁手了,稍等,这本书一定是好书么?含金量一定很高么?
你会说:对呀,你看好评率,不是很明显么?
截至20200229,《好好思考》在京东评价数为130000+,中评与差评数合计约500
那么可以粗略计算出该书在京东的整体好评率:
(130000-500) / 130000 × 100% = 96%
那么好评率为96%,说明这一定是本好书么?
不一定。因为很多情况都会导致好评率的升高和差评率的降低,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 客户怕麻烦,默认给好评
- 店家使用「好评+五星」返钱策略
- 没有感觉特别差劲,只是一般般,也不会给差评
- 想给差评的用户,被店家施加「苦肉计+美人计+美色技」等等,自己发挥想象
- 。。。
如何才能找到真相呢?
你要学会反向思考,问自己「如果这本书是本烂书,好评率为96%的概率是多少」,找到「备择假设」,也就是「另一个选项」的意思。
如果你能够问出这个问题,并找到相应的数据和答案,你绝对是个聪明人。
就买书来说,你认为豆瓣上面多少星的评级算高呢?超过4星就是好书么?
举一个钟慰教练的思考:
豆瓣上一共有500多万本书,如果有10W本是好书的话,基础概率只是2%。哪怕四星的证据翻番了概率,也不到5%,二十本中才有一本好书,是不是和直觉很不一样。
换言之,真正的好书,或者阳老师说的「力作」「杰作」是不多的。但是你不理智的剁手买了多少呢?
从备择假设到心智程序
认知科学家大卫·帕金森 david perkins 提出「心智程序」的概念,指人们在进行决策和解决问题时,可以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策略等,以辅助完成当前的认知任务。
在佩奇同侪的作业当中有个恰当的比喻:
以计算机举例。计算机有硬件和软件,两者搭配才能良好运行。假设我们的硬件条件不变,那计算机的性能就取决于软件。
有些软件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辅助人类决策,如大脑中好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如概率论、经济学、逻辑等
同样,我们也会有意或者无意的安装了一些病毒软件,正如我们的大脑主动或者被动吸收了错误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如阴谋论、宗教迷信等
在这里,「心智程序」就是软件。人大脑的生理结构差别可能不大,但「心智程序」的差别会随着时间积累而拉开,做出的决策和行动会天差地别。
斯坦诺维奇也给出了更多的好软件和坏软件:
[图片来自钟慰教练]
来做做练习吧
先来看看下面这道题目,请给出你的判断:
我们知道有很多小孩有自闭症,现在有一些辅助的治疗方法,声称可以对自闭症进行治疗,现在告诉你以下信息
a.200人接受治疗,病情得到改善
b.75人接受治疗,病情没有得到改善
你认为这个治疗效果好还是不好?
当你看到这两个答案的时候,你心里应该想的肯定是第1个,既然有那么多人接受治疗得到改善,那么说明这个治疗效果大概率是好的,是应该值得去提倡的,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再来看看以下信息,如果再多给你一些信息,看看是什么样的效果
a.200人接受治疗,病情得到改善
b.75人接受治疗,病情没有得到改善
c.50人没有接受治疗,病情得到改善
d.15人没有接受治疗,病情没有得到改善
再次给出你的答案,是否还跟第1次答案一样呢?
如果通过概率的计算,你会得出相反的答案:
从「接受治疗并病情改善」的角度来看,P = 200/(200+75)=0.727
这个概率看起来似乎挺高,但是如果从「没有接受治疗但病情得以改善的角度」来看,P = 50/(50+15)=0.769 》 0.727
也就是说,该疗法有效的结论其实不正确。
进一步弄清「备择假设」
说了那么久,到底什么是「备择假设」呢?
在这里,如果我们把a选项作为「待检验的焦点假设」(称为H),那么~H(非H)这个符号就代指「备择假设」,即如果焦点假设为假,则备择假设一定为真,两者是相互排斥的。
这是来自18世纪,来自英格兰坦布里奇韦尔斯的教士「托马斯·贝叶斯」 Thomas Bayes 提出的贝叶斯定理。
生活中,「备择假设」无处不在,「买」的备择假设是「不买」,「有效」的备择假设是「无效」,「靠谱」的备择假设是「不靠谱」。
从上面举例来看,如果 「a.200人接受治疗,病情得到改善」是「待检验的焦点假设」,那么「c.50人没有接受治疗,病情得到改善」就是「备择假设」。
来,带着「备择假设」看看下面的练习
练习2
一家饭店的老板告诉你:来我店里的顾客有95%都说很好吃呢。
那么,我们应该思考的「备择假设」是什么?
应该是「说这家店不好吃的顾客的比例会是多少呢?」
其实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学会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填补「心智程序缺陷」,能够帮助你更加理性,做出更好的决策和行动。
比如,当你在看到「恒大卖房广告:本月7.5折卖一套海边别墅」时,你应该思考:它平时也打折么?是不是一直就在打折呢?
当你看到「淘宝的各种节日活动打折促销」时,你应该思考:同样是这样力量的打折活动, 是不是在其他时间也有呢?不打折的时候的价格和现在差别多少呢?
或许这样反问自己,你就不会那么冲动买买买了。
如何增加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
人一生当中做出的选择无数,如何用「备择假设」提高理性决策概率呢?
答案是:培养直觉,规范行为。
再送你一个钟慰教练的锦囊:
这个规范是两个步骤:
1.看到证据,想一下其他还有什么可能,别着急着采纳。
2.得出结论前,检查是不是忽略了基础概率。
想听「基础概率」是什么?下次记得再来光顾
Ref
开智同侪作业:
「真正聪明的人,想什么?」——钟慰
「污化的心智程序」——走宅门的佩奇
「超越智商」——斯坦诺维奇
「【进阶】读书笔记」——古严
2020年3月1日1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