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易传》对人类社会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易传·文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从长远看,从基本的规律看,那些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的人,往往会得到大家的尊敬,孩子因为好的家庭教育而更有出息!反之,那些人心叵测、故意仗势欺人的人,从长久看,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范仲淹就很好地证明了什么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从小非常贫困,母亲改嫁后,自己独立生活,尽管非常艰难,仍然立下“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志向。在读书期间,有这样一件事: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当时全城轰动,很多人争先恐后想看看皇帝。可范仲淹专注读书,未有所动。有一位同学还特地跑来叫他。皇帝巡视,赶快看看吧!但范仲淹却安静地回答“将来也会看到”,继续认真读书。第二年,他果真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在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我们从中领会的是一个人的专注、定力和气象。范仲淹为官之后,做人非常正直,不管在哪个地方和什么位置,都能够清正廉洁,力求造福大众,江苏盐城的范公堤、老家苏州的义学等,都是范仲淹一生为民的见证。时至今日,范仲淹的家族因为范仲淹的精神而发展壮大,范家的后人很多自觉以范仲淹的精神为榜样,勉励自己,家族也绵延不息,历代都有很多名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它实际上告诉了我们《易经》的真精神。《易经》不是神神秘秘引导大家算卦预测,而是从根本上告诉了大家消灾祈福的道路,那就是做积善之家。只有好好地提高自己的德行,不断地完善自己,反思自己,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帮助别人、建设国家、服务社会,路才会越走越好;反过来,如果贪赃枉法、飞扬跋扈,什么卦也救不了一个恶人。所以,我们学习《易经》,就要好好领会其中阐述的“道”。在中国的历史上,诸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等很多美好的价值,对于家庭和谐、社会发展等,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是我们应该世代尊奉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