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新出的科幻电影,全片用3个角色讲述了一个宏大的故事——母亲(机器人)、女儿(人类)、闯入者(人类)。母亲从众多人类胚胎中挑选了一个,培育出了女儿,女儿在母亲构建的世界观中长大,母亲授予女儿知识体系和伦理道德,并会定期考试存档。其中一个题目影片并未直接给出答案,母亲问女儿现在有5个病人,有另外一个病人的器官和这5个病人的匹配,如果你拖延救治这个病人,另外五个病人就可以获救。那么你会救1个还是救5个?女儿觉得这个问题太笼统,她无法判定这5个人和这1个人谁活着对社会的价值更大。也就是说,女儿认为应该牺牲无用的人,救治有用的人。在这之后没多久,女儿救下了一个闯入者,一个在“外面世界”长大的人类,母亲告诉女儿外面污染严重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那么这个闯入者是如何活下来的呢?闯入者告诉女儿她被母亲植入了错误的观念,心有疑虑的女儿发现了母亲屠杀不合格胎儿的证据,而每次考试实际上就是决定她生死的达标测试。惊恐的女儿与闯入者逃出了基地,却发现闯入者也在骗她。在出逃之前,女儿因为考试达标,母亲让女儿再挑一个胚胎抚育作为奖励,即将出生的弟弟是女儿最大的期盼。悲愤的女儿回到了基地,决定与母亲对峙,并夺回出生的弟弟。对峙中女儿才知道,母亲并不是存在于某个躯体中,母亲是一个意识体,基地里的“母亲”机器人,基地外的“护卫”机器人都是母亲的意志。女儿妥协,但要求母亲离开,她想要自己独立抚养弟弟,母亲同意了,因为母亲认为这个女儿是达标的,女儿开枪打死了基地里的母亲。场景切换,母亲在闯入者的庇护所出现,并对闯入者说难道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为什么可以幸存吗,现在你的价值已经用完了。结局是开放式的,女儿独自一人养育弟弟,站在数不清的胚胎冷冻室若有所思。
这部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并不高,但其实细想之下还是很有意思的。让我们来脑补一下:或许你会觉得俗套,这又是人类毁灭后,一个人工智能以造物主的姿态,按超理性的程序设定创造“完美”人类,但这却是灭人性的,必将遭遇滑铁卢。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试想,如果电影里的母亲真的只是AI,那么它为什么不去创造如同它一样即有人性和母性,又有超常理性的机器人呢?答案可能是因为它是无法复制的。从母亲偏执于从冷冻胚胎中培育脆弱的人类,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一下,或许这个AI母亲就是仅存的赛博格。如果你看过《攻壳机动队》,那么你可能对存储人类意识并植入到新的躯体上的行为并不陌生。科幻片中很多对人类未来的担忧来自于对机器人取代人类的担忧,担忧它们会产生人的意志并借助不死之躯取代人类,从这个逻辑中我们注意到,大家默认人优于机器人的地方在于人的意志,而弱点在于思维不够敏捷、躯体不够强健。既然如此,偏执于进化的人类又怎会放弃改造自己?当奇点来临的时候,是人机大战更有可能,还是人类自己赛博格化更有可能?我想应该是后者。智能机器人的威胁在于,它是具象化的权力——没有独立意志的智能机器人的威胁,在于是谁出于什么目的创造了它,它被什么势力利用,并想用来干什么,类似可以行走核武器;而如果是有独立意志的智能机器人,那么权力就不再是委身幕后,而是很可能直接成为霸权或极权。然而人类会坐视威胁成真吗?至少有一部分人不会。人类的自我赛博格化早已进入当下的生活,所以人类的威胁并不一定来自于他者,还有可能来自于自身——赛博格在模糊人与机器的同时也在模糊物种的界限,人何为人?仿佛又回到了一个哲学的原点。回到电影《I Am Mother》,从母亲处心积虑地培养完美人类来看,它不应该只是AI,更像是一个极度赛博格化后的人类意识。母亲最终消失在了女儿的视线中,放心的将抚育后代的重任交给了它认为是完美道德人格的女儿,一个新的人类社会即将诞生,或许又是一个轮回?回到救1个人还是救5个人的问题,实际上暗示了母亲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杀了很多不达标的“女儿”(细心的你也会注意到,字幕提示38年过去了,但是长大的女儿只有十几岁),包括闯入者,也是为了成就母亲心中完美的“女儿”而特意培养的,这就是母亲的答案,救最有价值的人。而这个理念,跟女儿当初对母亲的回答不谋而合。影片的最后一幕,我们看到女儿站在胚胎冷冻库,似有憧憬和凝重。我想,救1还是救5的原则,会在女儿这里延续。然而别忘了,女儿在年幼时曾经说过一段话,她说她讨厌人类,因为人类总是毁掉一切。胚胎的培育,是新的开始,还是新的轮回?想象一下,你也许会忍不住嘴角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