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祖籍河北涿郡人,公元927年,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公元976年,突然逝世,终年49岁,在位16年。
赵匡胤出身武将世家,武艺非凡。五代时期,国家混战不断,公元948年,22岁的赵匡胤投奔枢密使郭威,随郭威征讨叛乱,屡立战功。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954年郭威病逝,养子柴荣即位。
柴荣在位期间,赵匡胤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赵匡胤成为禁军最高统帅。公元959年,柴荣病逝,其7岁儿子柴宗训即位。次年,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公元960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一直考虑着两个问题:一是建立中央专治统治,避免唐末藩镇局面再次出现,二是巩固新王朝,避免五代十国那样的短命王朝出现。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公元961年,赵匡胤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在不伤及君臣和气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权力威胁,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帝王将开国功臣谋害的事例举不胜举,然而,赵匡胤却没有这样做。赵匡胤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规定不论出身贫富都可以应举,他设立复试、殿试制度,杜绝舞弊和走后门行为。赵匡胤在选拔人才时,不看资历重看水平,只要有能力,则破格提拔。赵匡胤性格质朴而不事矫饰,他的日常生活十分俭朴,宫中所用苇帘,以青布镶边,身上穿的衣服,都洗过很多次。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他的美好品德。
赵匡胤的治国之策,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政策,也是同时代世界各国中最开明的政策,它从根本的制度上确保了大宋王朝成为中国文明的最高峰。宋太祖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及宽待周朝皇族人员的誓碑,充分显示了他的博大胸怀和仁爱品德,他的这一政策,使宋朝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文明程序最高、言论最开放,各种学说、理论最成熟的时代。宋朝300年为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与赵匡胤的内圣外王精神分不开的。
(资源来源:百度百科 图文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