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荣格
我是在得到APP上学习了武志红老师的课,才踏上这一条“发现自己,做自己”的英雄之旅的。所以,首先我要感谢武老师。
在朋友家人眼中,我是个随和的人。比如和老公一起看电影,基本上都是他选择影片,我顶多选择一个方便的时间,事实上他喜欢的电影题材从来都和我不同,但是我竟然从未因为不喜欢国外的动作片而拒绝过,即便有几次在电影院都睡着了也是这样。再比如和别人出去吃饭吃什么,出去玩什么,除非是我特别抵触的东西,否则一般情况下我都不会拒绝。其他事情,统统如此。
然而不拒绝并不真的代表我也喜欢做,之所以这样,因为在潜意识里,我倾向于讨好别人,获得好的评价。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会感到不安。我经常说的话,应该就是“行”,“好的”。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剖析我们这种潜意识里刻意讨好别人却又不自知的人,大概是因为小时候没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因此骨子里很自卑。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正面评价,哪怕是委屈自己一点。有的朋友一定会说,“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呢?难道不应该让自己痛快地生活吗?”说这话的朋友,那是因为你自信而不自卑,你能承受得了别人的负面评价和不满,你能更好地做自己。
心理学有个假设,即我们做出的任何选择,都是因为有好处。问题是你是否清楚地知道这好处是什么。
在这之前,我从不知道自己选择这般“随和”的做法究竟有什么好处。我只知道,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不随和,对方可能会不高兴,会讨厌我,那我宁可委屈自己一点也不要被人讨厌。学习了这节课,我觉知到,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有深深的不自信(不想再用自卑这个字眼了),而这份不自信指引着我做出各种大大小小、被动消极、随大流的人生选择。应了开篇引用的荣格的话,“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我一向自信不足,从记事时起,只要是交给我做的事,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行,我不做”,而不是“我要努力去做”。这也是我长期以来的一个自我预言。在这个“我不行”的预言下,自己的确是把事情都朝着此预言的方向去推动,以此来证明我是对的。这个自我预言,在三十年里不断地反复实现着。
剖析到这,有种直面惨淡人生的心悸感。
分割线是来给自己送一份希望的。再次感谢武志红老师。
改变,当然要改。但前提是觉知到这份潜意识。通过心理学中“自我预言的实现”,我发觉到自己的极度不自信。
我想要个自信的预言,比如“我可以做到”,“我要努力去做,一定会有收获”,“就算ta讨厌我,我也一样要做我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我有过这些成功的体验吗?
上初中时我的英语成绩全班最好,我得过全市中学生英语朗读大赛的特等奖、也在全国英语奥赛中取得过好成绩。所以,初中三年的英语课是我信心满满的美好时光,但只是转瞬即逝,因为只要换到了数学课、物理课,我就又自卑得不敢说话了。到了高中,我这个严重偏科的学生,在第一次全班期中考试成绩是倒数第三(50多名),印象最深的是物理满分150,我得了26分。。。简直是个难以置信的笑话。在那之后的两个月,我认真学习数理化,每晚做课外题,第二天中午去办公室找老师解答。终于在期末考试中,从倒数第三考进了前20名。班主任在全班表扬我进步最大,还为我鼓掌。这段事情过去近二十年了,我仍然记得很多细节和心情:趴在26分的试卷上伤心地哭,物理老师和班任都来鼓励我(也很感激这两位善良的老师);有其他同学说“哭什么啊,下次好好考不就得了!”;自卑的每天都不愿意抬头,更不敢在课间和别人嬉笑打闹,怕别人说“你看她学习那么差还没心没肺”;中午去办公室找物理老师,她总是热情又温柔地帮我解答;期末考试发榜那天,我突然觉得好欣慰。
大概是因为在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过这种积极的体验了。由于消极的体验过于强势,我几乎从未将这段往事提上心头,以此来告诉自己其实我也可以通过努力做到一些事的。现在觉知到了,当然也不晚。我知道,发现自己,做真正的自己,是一条漫漫长路,也是武老师所说的“英雄之旅”。即便一时之间改不了,但只要觉知到了自己的潜意识,把它上升到明确的“意识”,我就能够去改变。这也是开篇引用荣格的后半句“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心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