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日本有社会派推理小说,而《日本沉没》,按照我的看法,则可以归为社会派科幻小说。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本书的作者是迈克尔·克莱顿,故事线会是什么样子:一定会有大量的篇幅用在日本人民如何逃难上面。主角的任务就是不断地经历一个接着一个的灾难,协助一波又一波的人群逃离升天。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至于主角本身是否可以逃脱,这个倒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日本列岛沉没的一瞬间,故事必须达到最高潮。
当然,《日本沉没》这本书并不是按照一般技术惊悚的套路来创作的。这就使得本书非常的别具一格,也是它鹤立鸡群的缘由。
二
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很多人都集中在全景上,认为小说本身缺少一个焦点人物,缺少严谨的故事线。很多的篇幅、描写都过于零散,侧重宏观,其结果就是书读起来非常的枯燥。非常多的篇幅不是用来讲故事,反而是作者大段的直抒胸臆,让人失去了阅读的焦点。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可以接受的话,这种全景式的描写,恰恰是最能够支撑这个题材的方式,恰恰是能够担得起如此大的主题的唯一的手法。就像我最开头说的一样,作者的创作意图本身就是以社会批判为主,而不是单纯的想给读者带来简单的阅读快感。
在这本书里,日本沉没这个事件就像是一块试金石、一块照妖镜。考察在极端的自然灾害下,日本社会、日本政坛彰显的种种缺陷与混蛋。人情社会、等级社会、官僚的颟顸、制度的死板,都在天灾面前,无一例外的更明显地暴露出来。而进一步,作者又设想了国际社会会如何对待灾难中的日本,借此来考虑日本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毫无意外的,苏联再次成了反面角色。
三
如果说仅仅是借由科幻元素,以此对现实批判,这种小说就往往会落入《1984》这类书的窠臼,会被人质疑其作为科幻小说的身份。但是这种怀疑绝对不会加之在《日本沉没》之上。原因无它,就是这本书的核心要素的科学分量之重,让人叹为观止。
故事的主角之一,就是地质科学家,借由他的口,所有关于设定中灾害的细节,无一遗漏的展现出来。这种写法在叙述上有投机取巧之嫌,但是借助其厚重绵密的细节,只能让人感慨作家本身用功的精深,让人完全无法从中挑出一点点的纰漏。虽然会有读者面对着这种大篇幅的叙述会选择忽略或者跳过,不去纠结这种科学上的细节。但是作为一本科幻小说,这种看似出力不讨好的笨拙处理,却是最见科幻小说的本质。现在科幻小说的面向已经非常的多元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总归是有一个根源上的科学设定。将这种设定描写的越丰富越详细,越可以增强一种代入感,让人真切地相信作者的幻想是多么的真实,多么的可能。在这点上,作者切切实实的做到了,让我们信服,日本列岛就是即将沉没,日本这个国家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了。
与其他更多的社会派的科幻小说相比,这种气势磅礴的科学细节描写,是《日本沉没》脱颖而出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它被誉为名作的原因。进一步说,如果想要在科幻小说中对现实进行批判,就必须得对科幻设定更加详细的描写与构建,这样才会能够让读者更加的浸入。如果不这样做,就差不多是国产的五毛特效与好莱坞一线大片的比较而言。前者无论思想性多强,但难免让人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