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只是指巧辩之言,“令色”只是指阿谀的态度。整句的意思为,孔子说:“满嘴花言巧语而举止优雅的人,绝不是德高望重之人”。那么将它插入《为学》篇里,未免太突兀了,这与为学有关系吗?
那我也说点没关系的。老子在第十二章《感官》里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感官损失了人性,丧失天性的五种要素是:一为五色;二为五音;三为五臭;四为五味;五为欲望。你有被这五种因素扰乱生活吗?
巧言令色得两说。先说说巧言令色之人,他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如既往的如此言语?还是有些指定的巧言令色?如果是前者,他属老好人型,必定不会入你的法眼,如果是后者,他必是有所指的,是有目的和用意的,也必定会攻破你的防线,不仅入你的法眼,还会令你心花怒放。此类人当然不是什么德高望重之人,此时你会发现,哪些人是你身边化了妆的、让你很舒服的小丑。
另外说说巧言令色的受众。人都是吝啬褒言的,因此有人巧言令色攻陷你,你必定有他所用之处。每个人都喜欢戴高帽子,特别是有所资源的领导,当你觉得很顺耳,当你觉得自己在上面指挥那种感觉良好时,就要警醒。因为此时你就成了帮凶,你便无异巧言令色之人,你便是无德之人。若能真正做到戴高帽感觉不舒服,人家骂你,也和平时一样,这太不容易了。
当领导的,往往是这样的。被后世称为“清代第一奏折的”《三习一弊疏》中,所谓的“三习”,为官时间久了,往往不由自主地生出三个坏习惯,即耳习、目习和心习。耳习:耳朵听惯了奉承话而讨厌逆耳之言。目习:眼睛看惯了讨好的行为而讨厌耿介之举。心习:内心习惯了温顺服从而讨厌违抗拒绝。势必喜小人而厌君子。
那么圣人君子又是怎样说的呢?
朱熹说:“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意思就是满嘴涂蜜,满脸堆笑,只是装饰表面,讨对方欢心,人就放肆,而本心就没有了。特别是受众要想一想,巧言令色正等着你的顺势的附和,他就会顺着这破绽的梯子爬,爬到达到他目的的那一节。
张居正说:“其丧德于己耳。若究其害,则又足以丧人之德。”自己的仁德没有了,而祸害在于足以让对方也丧失仁德。到时会中伤无谓的好人,最终你自己犯的错,在将来你也会尝到这种错误的滋味。
此时,你还认为此篇的唐突吗?其实不然,此乃点睛之笔,“仁”在传统文化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仁”也是性情心性的最高境界。难怪孔子言,“巧言乱德”。
客官,你中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