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为中,平常为庸”——朱熹。
朱熹这句话的意思,指凡事不要太极端。
切合绝大多数人对“中庸”的理解,不偏不倚,不近不远,走一条近似中间的道路。
这有问题吗?当然没问题,只是落了下流。
但凡能做到这一步的只有两种人:庸人和圣人。
庸人把绝大部分精力用来平衡,以便让自己看起来像中庸,徒有其表而不得其里;圣人则不需要,因为已经和吃饭喝水一样毫不费力且信手拈来。
中庸并非讲凡事要温和而排斥极端。不好意思,这或许只是你为自己的平庸而找的借口。
中庸永远是在具体情境下的顺势而为。
大自然早就懂得了这一点。
在大草原上,一只母豹子带着两只小豹子不小心闯入了狮子的领地,两者虽不是天敌,但狮子也不介意少几个竞争对手—吃掉小豹子。
豹子打得过狮子吗?打不过,且不论还带着两只小豹子。
当狮子缓缓接近,母豹子发出怒吼,全身作出拼命攻击态势。随后狮子缓缓坐下舔脚,母豹子带着小豹子们缓缓退去。
为什么狮子放弃了攻击?因为这对他有利。母豹子能够被杀死,但他一定避免不了缺胳膊少腿。这对他接下来的生存极为不利。
按照前面所谓不走极端的调调,母豹子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不急不慢地和狮子好好商量,不好意思结局一定是尸骨无存,连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
中庸并非不走极端,而走极端之后能撤回来,并且还能够跳到另一个极端,在不同极端之间来回跳跃。
中庸走到极高深处,不仅可以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来回切换、跳跃,更如彩虹般随时变幻。
你白,我比你更白;你黑,我比你更黑。
总能运用一种颜色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