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naturalistic thinking to biological thinking
你应该意识到,今天的地球人类已经站在了一个历史性的时间拐点上。
回首过去,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自然历史的产物,但是放眼未来,我们已经在准备大展宏图,从生命演化的看客变成主导者和创造者了。
在今天这个时代,生命科学对你就不仅仅是门学科。它是理解过去的图谱,是操控未来的方向盘 ,是你作为一个现代人,头脑军火库里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
在第3节里,我们就来看看生命科学的思维工具到底是什么。
一般来说,快速理解的最好的方法是,找到这种理解方式的*基本出发点*
比如说,经典物理学理解世界的出发点就是牛顿力学,从星体运动到刮风下雨,都可以从物体之间的力这个角度来解释。
再比如说,在古典经济学里面,供求规律就是最基本的出发点,一种东西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就会上升,市场经济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简单朴素的原则进行的。
钻进细节里的博物学思维
生命科学的问题在于,生命现象实在是太复杂了,它复杂到看起来就不像有这么个基本的出发点,你很难一眼看出它的底层逻辑和普遍规律。
这就导致了在很多时候,我们理解生命,会下意识地动用第一种思维工具,我叫它“博物学思维”。
什么叫博物学思维呢?这个词儿是我发明的,首先说说什么是博物学。
简单来说,人类自从有了文明之后,就意识到这个大自然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不同的物质、现象,简直是包罗万象。
因此,就有一批人开始走出家门,到自然界里去观察、收集、描述、分类这些现象。这就是标准的博物学研究方法。
我这里说的博物学思维,指的就是用一种类似的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思路——既然生命现象这么复杂,干脆我们就分门别类地去观察、描述、分析研究,不要再纠结于虚无缥缈的底层逻辑了。
博物学思维:分门别类地研究复杂生命现象
用两个层次来说明这个方法论。
第一层,生命活动的种类如此之多,在生命体内执行五花八门的功能,那我们就事论事去研究这些功能就好了。
比如人体的心脏和血管,帮助我们实现血液的循环,给机体运输氧气、排除废物;
比如人体的消化系统,从嘴巴到胃再到大肠和小肠,帮助我们吸收食物里的营养物质。
这两个功能好像风马牛不相及对吧,那我们干脆就在两个不同的领域里分别研究这两个问题,于是生物学下面就有了两个分支——循环生理学和代谢生理学。
再比如,我们的大脑是通过将近1000亿个神经细胞形成的网络来实现高级心智活动的,这是神经生物学研究的范畴。
但大脑是怎么从一个受精卵变来的,这就是发育生物学研究的范畴了。至于这些不同学科之间有没有共同点,我们不管,反正它们单独看都很有用。
再来看看第二层。如果看得更远一点,放眼整个地球生物圈,生命科学的复杂性问题就显得更突出了。因为不同的生物物种,它们的生命活动形式似乎更加没有可比性。
比如细菌和人类都是生物,但它们不管是寿命、大小、运动方式、繁殖方式都截然不同,尺度上能差出几个甚至几十个数量级;
再比如植物和动物获取能量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样,前者靠晒太阳,后者靠吃东西,吃的东西种类还有很大区别;
再比如同样是动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身体发育过程也完全不一样。
再套用一下博物学思维的方法论——就事论事去研究不同生物独特的规律。所以,这样就有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等按照生物类别展开研究的学科。
但是我想告诉你,这第一种思维,不是理解生命科学的唯一方式。尤其对于普通人,我认为这不是一个了解生命科学最好的方式。
必须得说,这种博物学思维对于专业从业者当然是有用处的,等于是帮助科学家们把浩瀚的知识分门别类地存档和提取。
但是对于你来说,这样跳进生命科学的繁琐细节里,会让你迅速迷失方向并且失去探索的乐趣。
寻找规律的生物学思维
归根结底,我们亲近生命科学,了解生命科学,不是为了当个科学家,而是为了掌握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用来解决自己现实生活的问题。
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还是必须跳出细节,抛开生命现象表层的纷繁多样,试图找到普遍规律——也就是说,找到并且熟悉这门学科看待世界的基本出发点。我把这第二种思维取名为“生物学思维”。
生物学思维:寻找生命的普遍规律
有底气这么说,是因为生命虽然复杂,但是它仍然存在简单的基本出发点。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经过这么多年生物学的探索尝试,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认定,生命现象不管具体是什么形式,都一定会遵循基本的物理学和化学规律。
比如,不管生物怎么摄取能量,是靠晒太阳还是吃东西,是吃草还是吃肉,是吃活的还是吃死的,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物理定律对生命现象的约束——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约束。
生物体必须持续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能量,才能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从混乱的自然里构造出精良有序的生命体。
再比如,我们可能都知道DNA是地球生命普遍使用的遗传物质,那为什么DNA就能做遗传物质呢?这个和它特殊的化学特性是高度相关的。
DNA化学上非常稳定,有利于遗传信息的存储。而且构成DNA的几种碱基分子能够形成两两的精确配对,这就让DNA的自我复制变得非常容易而且精确。
所以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可以拨开生命现象复杂性的外壳,去找寻它们底层的物理化学规律,在这个层次上找到这门学科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从达尔文的时代开始,我们就已经知道,现今所有的地球生命,都是通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逐渐演化而来的,他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很近的亲戚。
比如人和黑猩猩就是一对很好的例子,这两种生物大约在距今800万年的时候才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近年来人们还提出,所有地球生命都共享同一个远古祖先,甚至还大致猜测了这个祖先的特征:它生活在大约35-38亿年前,可能是一种单细胞的细菌,生活在海底的热泉口附近。人们甚至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LUCA(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 最后共同祖先)。
换句话说,今天所有的地球生命,不管具体的形态和功能有多千差万别,它们本质上都是从同一个祖先那里继承了一些核心的生存元素。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通过寻找生命现象的共性,能找到基本出发点。
秉承这两条思路,就有希望完成从“博物学思维”到“生物学思维”的升级,不再就事论事,就复杂说复杂,而是真正去找寻复杂生命活动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普遍规律*
应该说,这个思路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今天可以说,地球生命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它背后的相似性远远超过最初的想象。
在生命物质的构造上,在对能量的获取方式上,在自我复制的实现过程上,在感知外在世界的信息处理逻辑上,在社交行为的目标和策略上,在许许多多方面,我们都能找到彼此共同的特点。
目标就是让你用生物学思维*重新认识自己*
在接下来里,会对一百多年来生物学思维取得的认知升级,进行一次认真的梳理和总结,为你提取出了10种支撑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运转的元件。
不会花太多精力描述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活动,而是会带你直奔主题,一个一个探讨这10个元件的重要性、特征,以及他们是怎样支撑花样繁多的生命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