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开始瑜伽写作,第一篇想回顾一下我和瑜伽的缘分。 第一次接触瑜伽,是2004年的夏天。那个炎热的夏天,学校新建的豪华大厦开了一个健身馆,馆里开设瑜伽课程。我和一个舍友跑去体验了几次课程。记得收费应该不高,因为临近毕业的我们马上就要各散东西,是没有金钱也没有必要办年卡或者次卡的。刚开业,人很多,代课的老师年轻苗条,有着让普通平凡的我们羡慕不已的气质和容颜。课上并没有高难度动作,但很完整,课前课后唱颂,呼吸法练习都不缺。很多健身房的瑜伽课程都是做不到的。为数不多的几次启蒙练习让瑜伽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了我们心中。日后,我断断续续地接触和联系瑜伽,而当年的室友,现在已在厦门开课昆达里尼瑜伽。
离开母校,我开始了另一所大学的研究生生活。宿舍楼下,确切地说是地下室,开辟了几块健身的场所,其中操房有瑜伽课。我约上新的室友,又开始瑜伽练习。一周两次课,都是晚上。记得我们每次都很纠结吃饭和练习的顺序问题。还有一次练完在门口的成都小吃店里,隔桌看到教练也在大吃肥肠面,不禁愕然又莞尔。当时修一门研究设计课,我还设计了一个与瑜伽相关的研究课题。那时年轻,对瑜伽的兴趣和关注点在于减肥瘦身,并没有特别走心的认识,加之老师的水平尔尔,这也导致了练习难以真正提高,但虽然没有认真地习练,鸽子式等还可以勉强做成。大概练了不到一年,宿舍搬迁,研究生后两年运动的重点转向游泳,羽毛球等等,瑜伽课程也就中断了。
研究生毕业工作,来到一个新的学校,有一两年,学校工会组织瑜伽活动,场地是在体育学院的大教室。老师水平虽仍是业余,但高大空旷的教室,磨损的原木地板,混在中老年同事之间,使得练习有一种老旧和放松的氛围。但这样也注定了提高的困难,只是维持着以往的水平。而工会的活动并没有长期性,很快这样松散的练习也没人组织了。后来学校开了健身房,也有瑜伽课,但时间对我不合适,我去找负责人提出中午开课的要求,对方承诺如果我能找到六个人办卡,就可以开设中午1点的课程,我发动身边同事,达到了这个要求,课程最后开起来了,虽然后来我因为教练和场馆问题,没有坚持下来,但中午的课程是一直开到现在的。
2011租房在研究生学校附近,2012年我办了健身卡,一周去上两次瑜伽课。但年底买房搬家,课程又中断。所幸新家终于有地方让我铺一张瑜伽垫,开始偶尔在家的习练。甚至怀孕期间,还时不时地来个单腿下犬什么的,记得当时拍过一张照片发给妈妈,吓得她立刻打电话过来质问。
2015年底,我带着刚满三个月的儿子回老家休产假。那时正为一身肥肉发愁,准备开始产后恢复锻炼。考察了周边的健身场所,最后选择了同一个楼一单元之隔的瑜伽会馆。兜兜转转这么多年,终于第一次进入专业的瑜伽会所练习了。第一次课是肩颈理疗,最后做肩倒立的时候,我浑身哆嗦着根本使不上劲,在老师的帮助下勉强撑了五秒钟。当下办了季卡,开始了几乎每天一次的练习。那些课程比较基本,偏向理疗,强度不大,但是很适合我当时的身体状态,我也第一次意识到国内瑜伽从业者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了。
2016年,当我重新回到北京上班时,身体已完全恢复,练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上班后,搜索了单位周边的瑜伽会馆,找到了现在的瑜伽馆,遇到了更加专业也更加有力量的老师,开始了每周至少三次的规律练习。中间遇到了很大的人生困难,规律习练缓解了巨大的焦虑和煎熬。这一年多来,体式的进步比起馆里其他的学员虽然缓慢,但比起我之前数年的停滞,已是明显。也有同事被我带动进入瑜伽馆里练习。我当初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一年内可以做头倒立,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但回想起来,身体和心理上的收获都远远超过预期。现在的我,早睡早起,坐卧行走时刻注意正位与发力的均衡,逐渐将悠长有力的呼吸节奏带入生活,在儿子面前是一个具有十足耐心的妈妈,心态开放平和,身心都在一点一滴的汗水中逐渐打开,像老师所说,带着觉知练习,并努力将觉知带入生活和工作中。未来的方向虽然仍不确定,但瑜伽已是我每天的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的一天,新的一年由瑜伽出发,由心出发,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