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学会向外看的同时,向内求。
这个向外看,有时间空间两层含义。从时间层面看,是你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稍微短一些,你五年后、十年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五年后我希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做到多少的市值,那你当下所做都应该是跟企业经营相关,心无旁骛,把目标细化到每年、每个月、每一天。
如果说十年或者更长的维度,我希望成为一个作家,那么我就应该在更长的维度里,去体验更广阔的人生,其中之一便是做好一个企业家。
这两者并不冲突,体验更广阔的的人生,必然会为写作带来更多的素材和积淀。一个奋斗者的一生,这样的人生阅历,从题材而言,是无可替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用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相对稀缺的选题,并一直在挖掘素材、积累体验、寻找切入点,恐怕要到垂垂老矣,才能最终破题,找到这个选题的落脚点。
然而这两个目标,在某一个阶段是必然要出选择的。在具体的某个阶段,你只能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比如现在的我可能要用七个小时去做好一个创业者该做的事情,用一个小时来积累素材,对这一天进行一个梳理和记录,等到了下个阶段,你拿过来这些记录,往事一幕幕展开,我相信,那个时候我的写作灵感一定源源不断。
从时间的维度向外看,一个阶段做好一个阶段的事情,站在更高的未来,去约束现在的自己,不让自己五年后回顾的时候有遗憾。
还有一个向外看,就是空间层面的。看的是地域、行业,乃至更为宏观的国民经济层面,全球政经层面。
比如这段时间我在杭州,就明显就感觉到了这个城市的躁动。跟杭州比起来,济南太过于死气沉沉,但就内容而言,济南却正是因为这样的相对封闭,更适合好好打磨优质内容。
这段时间跟很多同行交流,明显就看到自己的很多不足,认知、视野都受到很大冲击,很多地方的内容生态,确实要比我们更为成熟,我们的很多东西,并没有打通。
比如我们做各个平台的内容,短期内确实能挣钱,却没有真正很好地思考,还是要去搭建自己的私域流量,而这,对于我们这些做内容的人来说,是我们之前有接触但是没有真正进入的领域,站在更高维度的人,一眼就能看到我们可以提升的空间。
于他们而言,每天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的流量,竟然没想过去做私域,简直就是不可饶恕的失误,而这恰好是我们的短板。行业外的人,乃至站在这个行业更高维度的人,就成为了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很多的不足,也能更好地看清我们的方向。
比如昨天跟一个创业者聊,他说他在中欧商学院学习的时候,跟很多师兄师姐以及同学头脑风暴,就看到自己太多的不足,觉得自己站在未来看现在的能力不足,如果五年前能够有更远大的目标,那个时候做事的格局和魄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说了一句话,叫作“要攀更高的山,就要先下山”。我昨天听了之后也没在意,但今天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想,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
它不是简单地说空杯心态。更多的还是指向未来,我们到底要去哪里。如果你想要攀更高的山,就一定要学会下山,从自己的山头走下来,去拥有更开阔的视野。
但这一切的向外看,都不是为了打扰自己的内在节奏,反而是在做了一个梳理之后,更加完善自己的系统,加快(或者减慢)在某个层面的节奏。是为了反思和复盘,提升自己的效率。
其实有时候向外看,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节奏,甚至会迷失。尤其是看到杭州一片欢腾,整体氛围可以说是生龙活虎,生机盎然,再看看自己,内心说不焦虑,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焦虑了一天后,得出的结论却是,我得赶紧回去,去向内求。因为我在这次的会议当中找到了我们自己的位置,找到了我应该坚持的方向。
首先,我们挖掘优质内容创作者、孵化IP的思路一点问题没有,因为昨天,也是这个创业者说了一句,“在大机会时代不要机会主义”,这句话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做内容的。
我们原本就是长期主义,就是跑长跑的,我们不能看到别人短跑的爆发力强,就急了,也开始带着大家去跑短跑。尤其是现在短跑的这么多,泡沫也这么多,从长远来看,到了长期主义者该上场的时候了。这反而是我们的机会。
但是我们的效率是不够高的,尤其是跟杭州速度比起来。我们有很多地方,包括管理、制度、人事都还是非常不专业的,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发展。
即使是长期主义,也不能被自己拖死,某种层面而言慢即是快是对的,但这不是自己效率低下的借口。所以我向外看,看到的是自己的问题。所以,我现在迫不及待地要回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向外看能帮助我们调整内在的节奏,这样的向外看,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