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教育方法中,我最不支持的,就是打孩子,因为这是最没用的。一是打过一阵风,孩子照样我行我素,无法解决实质问题。二是打只会让孩子怕,或者造成孩子拖延、敷衍、两面派,形成被动攻击型人格。而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醒。怕和醒是两个概念,也是两种理念。
我主张:第一,多激励,少训斥——如果非要训斥,要有事后交流与引导;第二,不打吗——以前我也打骂过孩子,现在觉得那时的自己好无能、好无助、好无奈。
摘自P159
学生言行不当,我极少大声呵斥。一般都是像对烁儿一样,语气柔和,带点幽默,带点亲密,也带点依赖。这样,孩子不尴尬,不闹情绪,不影响学习。老师也不至于自讨苦吃。这样有利于缔结并且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然,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也会批评学生。
有一次,同一节课,我批评过两个学生。一个是女孩,上课叽叽咕咕说小话;一个是男生,因为座位空间大小的问题与后座发生矛盾,直接把书摔在桌子上,索性不学了。
我严肃地批评了他们,要求他们立即纠错。他俩做到了。
下课,我没有立即离开教室,而是分别跟他俩谈话,以热情亲切的态度,讲明他们的言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对他们受批评后的进步表示了肯定。他俩都很开心。又一节下课时,女孩还主动问我问题呢。批评过后的善后事宜,是极好的教育契机,一定不能省略,越扎实越好。
一个教育教学事件,从发生到善后,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时空链、价值链,不可半途而废,有头无尾。这需要花时间。但幸福,也恰好深藏其中。做老师,谁越舍得花时间,谁的幸福指数就越高。
摘自P161
老师的幸福来自于哪里,来自与学生的点滴相处之中,来自融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