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在世时,我们还小,那时我体弱多病。奶奶说,她第一次带我去庙里烧香时,三爷抱着我说,这孩子也喜欢这里,就让他留下来住一天吧,明天你再来接他回去。
祈祷完毕,奶奶留下了两块豆腐和我,独自一人下山去了。据后来奶奶说,之所以愿意留我在庙里住一天,是想让菩萨多多保佑我身体健康。
等我记事后,三爷已经辞世多年,他止于我们的记忆。但园子和寺庙成了孩子们的热土,放学后的好去处。
寺庙是三爷一手操办起来的,从选址,兴建、落成后又请了一批菩萨进来。他自己落发为僧人,成了庙的主人。此后,他一心向佛门,不闻人世。在寺庙里他自力更生,种菜园,打理果园,把种出来的蔬菜水果挑到集市上售卖,换取菜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三爷的子女们,每几个月会轮流上一次山,拜访这位倔强的老父亲,送去一些补给,委婉的希望父亲能够回家常住,生活。这位老父亲从来不待见子女们,他说,“既出家,便再无家,你们回去吧。”
三爷身边曾有两任妻子,一个死了,另外一个走了。原配给他生完第三个孩子,就病逝了。抚养孩子们成人的重担自然落到三爷的身上,他每天醒来,有三张嘴嗷嗷待哺。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生活简直是一场惨烈的战争。
十年如一日,又当爹又是妈,在与生活的斗争中,三爷始终没有败下阵来。等三爷的子女们都成家立业,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后。突然有一天,三爷向子女们宣布,他要续弦,五十岁多的老人准备新婚庆典,再娶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回来。
此话一出,事情在小村子里传开了,沸沸扬扬。子女们极力反对,已嫁到远方的女儿也回到娘家劝说老父亲。
没有孩子们的祝福,这婚典也就没办起来,但是女人三爷还是娶回来了。他不在乎外面的人怎么议论,也不在乎孩子们怎么想他。
三年后,女人离开了,此后三爷又是孤身一人。也从那时起,他开始筹划寺庙,准备出家。
他去村里山头选址,筹备资金,准备建筑材料,谁也不明白他要做什么。
等挖好了地基,村里议论说,他要建一栋房子自己住。他什么话也不说,只继续盖房子。
寺庙盖好后,他把孩子们都叫到身边说,我把一生全部贡献给了这个家,如今我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谁也别拦我。
从此以后,佛门多了一位僧人,而人世间少了一位张三爷。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园子慌了,寺庙也塌了,除了几块乱石印证昔日往事,再无往日的痕迹可寻。
而当年的孩子们已经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