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烟
一次相聚,一程感恩,一次分享,一次校验。
今天,受两家微平台的邀约,我与各位师友再次温习了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不是好为人师,却是爱极了苏轼。
他是传奇却不高冷,他是历史人物却并不生硬。
他是永不过气的全民偶像,跨越历史长河,事迹久久回响。他年少成名,学养丰富,一生诗文、词章、书法、绘画,著作等身,流芳千古。他达观,开阔,集儒释道于一身,入世坦荡磊落,出世淡泊宁静,论佛通透空明。他一生都在突围,突围于数次贬谪,突围于无人的静寂。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对自己的总结更是他的人生坐标。他的一生逆境多于顺境,苦难多于安逸;一生数次贬谪,但从不颓废,他化腐朽为神奇,他视悲剧如喜剧,适应环境,造福子民。无论是苏公堤还是东坡肉,无论是临皋居还是雪堂,无论是惠州的瘴厉还是海南的化外之地,他都一并悦纳,环境因他而风生水起。他身处庙堂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喜其民。他交友不论地位权势,唯喜真心。诚如他所言,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如假包换的君子,对政敌他对事不对人,对同僚他和而不同。
这就是苏东坡,一个鲜活而又丰满的历史名人,他是宋代一座不可逾越的学术高峰,他是我们遭遇暗流时最亲切的治愈,他亦是我们乐活人生最鲜活的标杆。他的爱妾王朝云说他"一肚子不合时宜",但恰是他的不合时宜愈加丰富了他的人格色彩。
莫听穿林打叶声,是生活记事更是性情抒怀,是自我告慰更是立场宣告。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洞然后的空明,更是人生的境界与高度。
每一次阅读都有感怀,每一次重温都会致敬。致敬他的精神高度,致敬他的丰富学养,致敬他的文人风骨,致敬他的人生态度。
搁笔,原词致敬,俯首膜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