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听与说,是交流产生必不可缺的条件。
两天时间,十多小时的持续学习,我们跟随李玉贵老师经历了“文本教材化—教材策略化—教学设计实做—课堂观察与记录实做—学情研究实做—深度省思和 自定计划”的完整学习过程。修是为了行得更远,李玉贵老师为小学语文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可以看见很多不曾相见的景致,然而最曼妙的风景是让我重新审视课堂中的“听”与“说”。
听
佐藤学老师在《静悄悄的革命》中用了诸多笔墨表达“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的观点。目前,大多数老师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他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李老师在做课《蝙蝠和雷达》之前,专门用了差不多一个小时训练学生的听和说。她从“听”的繁体字结构分析开始,让学生明白听要眼到、耳到、心到,并具体提出了听时要看着对方、认真地听、边听边点头、根据对方讲述内容做出相应表情、听对方说完几个要求,让学生说说哪条最难做到,然后现场训练。
其实,反思我们传统的教师讲授型课堂,那些学优生必定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技能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倾听来接收讯息。我们也深深知道学生养成倾听习惯的重要性,也苦口婆心地叨念“要认真听”,但是,从家长、幼儿园到小学老师都没有更多的思考“认真听”是一项技术活,需要指导和训练。“看着他(对方)”、“认真的”、“边点头”、“微笑的看着”、“听到最后”,玉贵老师提出的听的五个方法中,“认真的”是一个无形的形容词,也是我们平时讲得最多的,但也是最没有实际操作性的,而其他的四个方法则是有形的动词,具体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价的,也是我们无视或忽略训练和指导的。
不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听李老师讲话,最大的感受是声音轻柔,语气谦逊,与她对话总不自觉地让我也放低音量,放慢语速,放柔语气,整个人如沐春风,虽是初见,但毫无陌生感。置身课堂,她柔软的话语,已为孩子创设了安全的气场,相比于疾风劲雨式更能让人听得舒坦,听得专注,听得长久。这,就是柔性的魅力!
其实,在课堂上,除了学生的听,老师的倾听意义更深远。佐藤学认为老师的倾听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听学生的发言内容,“理解了意思”的听,我们经常在课堂这样回应“哦,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吧……”,而后转换成教师语言,甚至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另一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应,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这是一种“欣赏”、“体味”的倾听方式,也是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老师的倾听方式。对应李老师的报告中,她举到学生在《蝙蝠与雷达》一课中划出“科学家”一词的例子,确有同感。很多时候,课堂上我们觉得学生说出我们认为不可思议、啼笑皆非,甚至是捣乱的观点时,或许就是我们的倾听方式有问题。
说
记得那天讲座伊始,李老师首先分享的是绘本《好安静的书》。这是一本描述生活中各种细细碎碎安静场景的绘本:清晨第一个醒来的安静,果冻掉在地上的安静……李老师用带有浓重台湾腔的声音就这样柔柔地读着,300多人的会场鸦雀无声。听着听着,我到后来发觉,李老师已经不知在哪张图片开始不念了,只是依着刚在读的速度翻着绘本……然而,整个会场的每一个老师都目不转睛地“听”着故事。
《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当学生不听讲时,大多数老师是责备学生的“听讲态度”,而极少有老师反省自己的“讲话方式”,极少有老师认为以自己的“倾听方式”或“身体姿态”为轴心所构成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有问题。课堂中,老师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确实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相对于老师的说,共同体的课堂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说。李老师在做课《蝙蝠和雷达》之前,也向学生明确了说的要求:身体——身体转向学伴,眼睛——看学伴是否准备好,嘴巴——说清楚、安心说,每一条都可操作、可评价。
以往,我固化的认为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课程,而语文,则与思维最多也就搭个边。而李老师说,语文的核心是——思维。语言是思维的过程,思维也是语言的过程。思维是在说话中实践出来的,多说才会思维。细细一想,谁说不是呢?她对课堂上那些尖子生不等其他人说完便举手、甚至插嘴,竟然被老师肯定,和老师“想好了再说” “说大声点”等教学用语表示无法理解。她感到有一些老师被那些成绩优秀发言积极的学生控制住了课堂节奏,让真正需要学习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练习、提高的机会。确实,课堂是试错的田野,是练习的田野,不是尖子生的舞台,更不是老师的独白!小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跟成人不同,他们是边想边说,边说边想,对于他们来说,说话就是思维,思维就是说话。上课发言断断续续是非常正常的,可以说他们不说话就不会想,让他们想好了再说,可能他们永远都想不好,永远都没有发言的机会。课堂上一些学生有困难不敢提,有答案不敢说,后来,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就再也不发言了!细细一想,我们高年级课堂这样的现象不是比比皆是吗?
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中,学生的试错、练习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想法,将自己内心的、意义的思维外化成声音的、形式的。课堂中最为常见的听与说,会换在我们心中唤起一些东西,让这种被唤起来的东西结晶为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这些语言和教材中的内容、和其他同学的语言相互碰撞,在学习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这种“个体和个体的相互碰撞”不断地产生出来,这,就是学习。
安定、安静、安心的学习共同体课堂,看得见的、有形的是“安静地听”和“自由地说”,中间看不见的、有形的是——“独立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