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说到慕容恪去世之后,前燕朝政被糊涂的小皇帝慕容暐以及戏精“皇叔爷”慕容评把持,很快就搞得乌烟瘴气。前燕迅速堕落的事实被东晋著名权臣,大司马桓温得知后,他立刻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公元369年四月,桓温率领5万步骑,以水路向前燕进发。虽然中途遇到了干旱的问题,桓温还是坚持以挖掘运河将黄河水引入小河流的方式解决了运输兵力的问题。他的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枋头,致使前燕朝廷大惊失色,差一点就要放弃国土跑路了。亡国在即之时,深居简出的吴王慕容垂站了出来主动请战并获得了前燕兵马的总指挥权。在慕容垂的调度下,五万前燕军队迅速进驻枋头与桓温对峙,有效地遏制了后者的北上;另一方面,在闻听桓温打算另派偏师在石门开挖新的水道用以运粮时,慕容垂当机立断,将大部轻骑兵分给幼弟慕容德,让他负责阻挠工程进度。第二战场的暗流涌动,使这场倾国之战胜负的天平开始发生了悄悄地转移。
慕容垂将大半骑兵分给慕容德带去石门的时候,停驻在枋头的桓温却对这个关键情报一无所知。这本来是他的一个绝佳的机会,假如桓温趁慕容垂枋头大营空虚的时机发动强攻,极有可能以人数优势以及高昂的士气取胜。一旦桓温能够突破慕容垂的防线,他就可以继续北上攻城略地,也就不用再担心粮草接济不上的问题了。然而这个机会一旦浪费就不会重来了,很快慕容德在石门将骑兵集结完毕,就对袁真军队发起了进攻,袁真所带领的本身就不是精锐主力,还是来搞工程挖运河的,哪里敌得住这一万五千名行动如风的鲜卑骑兵? 就算慕容德不赶尽杀绝,他们也决计没有办法把运河挖成了。至此,桓温的后备方案就算彻底失败了。
桓温在枋头痴痴的等军粮等了一个多月,最后等来的确是袁真军大败而运河最终也无法挖通的惨烈消息。一听到这个消息,身经百战的桓温就知道自己的这趟北伐就只能到此为止了,只能趁着军中还没有缺粮的时候尽量全身而退。既然来时的水路因为水位下降已经无法使用,桓温便决定烧掉已经带不走的船只和辎重,全军迅速沿陆路撤退。
好了,既然桓温退了兵,前燕就算是保住了,有的小伙伴大概认为枋头之战就这样结束了吧?其实慕容垂的谋略才刚刚开始呢!桓温撤军的时候,前燕将领都非常高兴,纷纷表示要率军追击,可是他们的请求全都被慕容垂压了下来,面对部将们的不解,慕容垂说:“桓温刚撤退的时候也是害怕我们追击的,所以一定布置了严密的断后部队,现在去追击他们未必就能获胜;不如缓缓跟着他们,当他们发现我们并不追击,一定会放下心来昼夜兼程地赶路,等到他们的军队力尽气衰,我们攻击他们没有不得胜的。”——真是可怕的精辟的分析!而更加可怕的是,慕容垂不仅精辟,还很精准,他甚至已经选定了对桓温的军队发动总攻的地点:距离枋头700余里处的襄邑,密令之前在石门会战中胜利的慕容德率领4000骑兵先到襄邑设伏。然后他就亲率枋头剩下的8000骑兵一路远远的跟着桓温大军,一路向襄邑进发。
之后的战争进程就和慕容垂所料毫无二致了。桓温在撤退之初果然布下了精锐在后防备前燕的追击,但是过了很多天都不见追兵,东晋军从上到下就渐渐开始放心了。眼看全军已经成功远离战场并且家乡越来越近,东晋军中的思乡渴归之情也越来越强烈。东晋军本来大多是步兵,现在加速撤离一天要跑上几十近百里,当然弄得大家都很疲惫。再加上慕容垂为了给桓温的撤退大军加点料,还特地放出了“前燕将在河流上游放毒”的传言(实际上以当时前燕的化工水平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桓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好弃河水不用,一路走一路打井。。。。。终于,疲惫到了极点的桓温军到达了襄邑,而悄悄尾随在后的慕容垂也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接下来,发生在襄邑的战斗就应该说已经不算是正常的战斗了: 那基本上就是好整以暇的前燕骑兵对长途奔袭而来,毫无防备而又疲倦之极的东晋军队的一场屠杀。尽管此刻慕容垂慕容德两军全部兵力加起来也不过只有一万多点,但是配合默契,两面夹击,居然阵斩晋军三万多人!惊惶之下,桓温也无力整队再战,只好死命突围,向南撤退。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桓温跑到谯郡居然一头碰上了苟池,邓羌率领的前秦军——那是小皇帝任命慕容垂之后对这位五叔的忠心和能力都不放心,特地以割让虎牢关以西土地为条件,拼命拉来的援军。前秦援军本来是坐山观虎斗,现在看到东晋军败得那么惨也跑出来痛打落水狗,又阵斩晋军一万有余。。。。。桓温一直跑到山阳(江苏淮安)才喘过气来,收拾残军一看:五万北伐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去,没收复半寸土地不说,还被打成了寥寥数千心惊胆战的伤兵,简直是连底裤都输出去了。。。。。至此,历时半年的燕晋枋头之战全部落下帷幕,以桓温军事生涯之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和慕容垂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历来爱好历史的小伙伴复盘这场枋头之战,不免都要强调桓温在战争中的数次决策失误,比如说他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过于依赖水量不稳定的小河流进行运输,再比如说他不应该未能探听到慕容垂阵前分兵的消息而错过最佳进攻时机。但是如果桓温把这些都做到了,枋头之战他就一定能赢吗?我看也还是未必。尽管桓温以个人能力而论可算当时首屈一指的名将,但是比起慕容垂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自从前燕换将之后,他的一举一动就完全被慕容垂算的死死的,连一丁点有价值的反抗都没有表现出来!即使他不决策错以上两处,只怕慕容垂也有针锋相对的治他的办法!而反观慕容垂,除了对战争的把控简直出神入化以外,他对轻骑兵这个兵种的运用也是我所知的将领中当之无愧的第一——我们在廉台之战一章已经说过,前燕的军事基本盘就是鲜卑人特有的轻骑兵,本身机动性极好但是攻坚能力不足(轻骑兵不着重甲,只能射箭),所以慕容垂的核心战术总是利用轻骑兵的速度和敌军之间打时间差,以计谋造成对方军队的疲惫和松懈,并趁机发起总攻。所以说,这次桓温输的不冤,慕容垂本来就是难以战胜的对手,而且这一仗也只是慕容垂天下闻名的第一步,之后的岁月里,他还将率领着鲜卑轻骑兵部队打遍天下无敌手,直到成就自己的十六国第一名将的传奇名声。
说完了战争结局,我们再来说说战争主将们的结局。这可就有意思了!桓温和慕容垂在战后的获得的待遇竟然和他们的战争结果截然相反!桓温大败而回,把北伐军大半都给赔了,结果不仅半点处分没有,东晋朝廷还特地遣使去他的驻地慰问犒劳,到了战后总结阶段就把责任往派去挖运河最后没挖成的袁真身上一推完事,他继续自己有前途的权臣生涯!而慕容垂可就惨了,他临危受命然后又超出预期的大获全胜,但是因为他曾经在获得兵权后提拔了一些嫡系将领,并在战后为他们请赏,又戳到了皇叔爷慕容评的肺管子。皇叔爷自己是个戏精,也就不免用戏精的方式来推测别人,觉得慕容垂此举必然是趁机安插亲信准备造反!再加上此时慕容评还勾搭上了一个重要的权力同盟——已然升级为皇太后的可足浑氏。别忘了在第五章的时候这位可足浑氏就是公报私仇,害死了慕容垂发妻段氏的元凶!段氏死后,她对慕容垂未必没有拉拢的意思,把自己妹妹嫁给他,但是听妹妹的密报,这位王爷不仅对自己毫不宠爱,还跟死去的段王妃的妹妹小段氏搞到了一起!庸俗妇女的怒火又熊熊燃烧了起来了,于是她和慕容评密谋决定这一次要彻底整死慕容垂!也就是说,慕容垂辛辛苦苦担了责任,打了胜仗,将前燕从亡国的危险中解救出来,非但没有封赏,还马上就要去死!这个招黑体质是不是黑的有点没天理了?!
不幸中的万幸,慕容评和可足浑氏的阴谋水平有限,还没来得及动手消息就被泄露出去了,很快慕容垂本人也知道了,然而这位战场上决断老辣,处处算到的名将,面对近在眉睫的性命危机却只是手足无措而已。慕容恪之子慕容楷和他自己的舅舅兰建都劝他先下手为强除掉慕容评,也被他以不忍手足相残而祸害国家的理由拒绝了,这一刻,我简直好像看到了传承自慕容翰和慕容恪的圣父光辉在闪耀。。。。从慕容垂整个人生来看,他个性还是颇为腹黑,绝对不是圣父款,那么他此时"甘愿等死"的表现就只能解释为对慕容家族的深厚感情了——毕竟他一直是个感性重于理性又一直以家族利益为人生目标的人。这下慕容楷和兰建也觉得自己的情报白瞎了,大家又陷入了坐立不安的惶恐氛围中。
另一个不幸中的万幸,是慕容垂养了个好儿子。慕容垂此时已有世子慕容令,是死去的段王妃所生嫡长子,更是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年轻人。尽管慕容垂为了避免家庭骚动没有把慕容评与可足浑氏的阴谋透露给儿子们,但慕容令还是从父亲整天忧郁的脸色中猜到了。他向父亲和盘托出了自己的猜测并得到了确认。于是慕容令给父亲出了个主意。他说,父亲既想保全家族,又不想违背道义,那么不如逃跑回慕容鲜卑在东北的故都龙城,在那里向小皇帝上书请罪,并明确指出自己是被构陷的,以此等待小皇帝明辨是非幡然醒悟,如果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割据龙城,这样子就足以自保了。慕容垂想来想去的确如此,就决定依计而行。
公元369年11月,慕容垂借口打猎终于踏上了逃亡之旅,因为事发紧急,所以他只带上了身边最亲密最信任的人: 自己的几个儿子,小姨子小段氏,舅父兰建,以及曾经和段王妃一起被诬陷进巫蛊案而坚决不招的狱友高弼(当然还有随从的一部分亲兵当保安)。至于那位可足浑皇太后硬塞来的老婆小可足浑氏,慕容垂就不客气的把她丢在邺城了。这一行人一出城就换上平民衣装,尽量掩人耳目朝北飞奔,很快就逃出了邺城的地界。
尽管已经足够谨慎,但慕容垂的逃亡旅程却依然危机重重,因为这个逃亡队伍里面居然出了个二五仔——慕容垂的小儿子慕容麟!慕容麟的生母不受宠爱,连带他自己也不受重视,于是慕容麟怀恨在心,居然刚出门就偷跑回邺城去向慕容评揭发自己亲爹偷偷逃跑的罪状了!——看到这里觉得慕容麟心理非常阴暗,慕容垂可能的确不是特别爱他,但逃亡的生死关头还是把他带上了,他却依然头也不回的跑去告密想要致父兄于死地!实在是太狠了!——这里我也就不惜剧透一下,二五仔慕容麟专业告密,坑父兄可绝对不止这一次,简直就是慕容世家中最熊最熊的熊孩子,就这样慕容垂都没把他弄死反而后来一直带在身边还最终给了爵位,这当爹的爱子之情已经够可以了吧!
在得到慕容麟的密报之后,慕容评立刻派兵追杀“叛逃”的慕容垂一行,还是多亏了好儿子慕容令,亲自断后搞了一番排场居然吓得追兵不敢靠近,才使一行人摆脱了追杀。但既然消息已经泄露,龙城肯定是去不成了。慕容令又向父亲建言说,听说前秦的苻坚是个好人,正在招揽天下英雄,我们不如就去投奔他吧!慕容垂此时已经走投无路,只能同意(慕容垂的出逃旅程中,他的长子慕容令是第一功臣,的确有见识又有能力,相比阴暗的老幺慕容麟,慕容垂喜欢老大超过老幺不是太正常不过了!)。于是,一行人又从北向南折返回来,悄悄潜伏经过邺城,向燕晋交界的洛阳奔去。
接下来的逃亡旅程依然并不顺利,慕容垂一行人逃到显原陵(这是第三章里面我们曾经提到过的后赵暴君石虎为自己修剪的陵墓,位置就在邺城附近),差点被一群巡逻的骑兵发现,弄得全体人都紧张至极;到了河阳的黄河渡口(河南孟县),又遇上阻拦,不得已一行人又只好上阵拼斗,斩杀了驻守官吏才得以强渡黄河。。。与此同时,慕容垂身边的随从也在不断地减少,逃跑的,告密的,以至于后来一行人不得不拆散队伍,分头行走以避免目标太大被盯上。。。。就这样胆战心惊,凄凄惶惶的走了许多天,一行人才得以在洛阳齐聚,慕容垂点了点人数——虽然大家状态都很惨但至少没落下。好吧,既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也不再有别的路可走,于是大家稍稍整顿了一下,就朝前秦的方向奔去。
从洛阳到前秦都城长安,距离并不太遥远,也不再有追兵尾随的危险,但是我想这一路上慕容垂的心情是不会平静的。他自十三岁初临阵,数十年来一直以慕容家族的利益为人生第一目标,兢兢业业地打拼天下。甚至就在两个月之前,他还刚刚临危受命,在枋头大败气势汹汹而来的桓温,将前燕从亡国的危险中解救出来,现在却被逼的差点性命不保,不得不远走他乡。不知道这一刻,慕容垂的脑海中有没有想起多年前那位同样被迫远走的伯父慕容翰?有没有感叹慕容家这诡异的内讧宿命?他此时已经43岁,不再年轻了,慕容家族中的大多数人在这个年龄都已经接近了人生的终点,他还能够等到东山再起重返故土的一天吗?他又能冲破迄今为止一直坎坷和沉重的命运吗?
然而,此时正经历着人生最低谷的慕容垂还不知道,他很快就要转运了——因为在前秦等待和迎接他的,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