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学生跳楼的新闻被频频报道。
起因看起来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鲜活的生命却再也回不来。
扼腕叹息之余,人们开始思索: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放弃生命?
是不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太顺风顺水了,所以容不得一点点伤害?
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很多父母开始刻意实施“挫折教育”。甚至有专家认为,父母就应该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以帮助孩子提高将来在现实生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
可是,这样的挫折教育,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吗?
02
我想起我的一个故事。
那年,我考研失败,对于学习成绩一向良好的我而言,可谓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而且,为了专心考研,我孤注一掷,放弃了一切找工作的机会;等到考研成绩出来,留给应届毕业生的好的工作机会已经寥寥无几了。
现在回想那段经历,依然觉得很灰暗。
那时候,我妈几乎天天给我打电话。
每天也就是聊聊家常,“今天过得怎么样?吃得好不好?有没有去哪儿面试?”之类的。
只字不提考研失败的事情。
后来我才知道,我妈怕从小没吃过什么苦头的我,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怕我万一想不开,自尽。
我笑我妈太多心。
我说,没考上研,也没找到好工作,我确实觉得自己挺失败的。但是,我真的从来没有过自杀的想法,最坏的打算,不过是重考一年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后来,我想,我的底气是从哪儿来的呢?
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闪过几个画面:
上了高中之后,本来就不擅长数学的我学得越发吃力,尽管花了很多精力在做题上面,可是,数学成绩依然不断下滑,有一次竟然不及格!
那天,我情绪低落,回到家甚至连饭都不想吃。觉察到不对劲的爸爸得知原委后,不仅没有像其他爸爸一样大发雷霆,责骂我学习不用心,反而摸摸我的头,舒了一口气,不以为然的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情呢,胜败乃兵家常事,不用放在心上,下次再考好就是了,先去吃饭吧。”
爸爸的这句话就像有魔力一般,让我原本很沉重的心情立马轻松了很多。
临近高考,大家都为了最后的冲刺而百般努力,我也不例外,每天都复习到零点。
有一天晚上,10点多,爸爸端着一杯牛奶进来,看到我奋笔疾书的样子,竟然说了句:
“闺女,别学了,太累了!考不上也没关系,我给你买个大学读!”
我的心里如同起了万丈波澜!
从那以后,我学得更加刻苦,却从来没有觉得辛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是了,是父母的爱,如坚实的后盾一般支撑着我,让我知道,相对于学习成绩的好坏,他们更看重的是我这个人。也让我相信,无论在外面遇到多大的风霜雨雪,家,永远都会为我敞开温暖的怀抱。
03
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在《你的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挫折教育”》一文里这样写道:人为地制造挫折,特别是由父母来制造,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灵软弱甚至破碎,最终不仅不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加,反而会使他们连极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
他以武汉和哈尔滨这两座城市的过冬经历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武汉的冬天,温度虽然是在零度上下,但经常会觉得寒彻骨髓;而在有暖气的哈尔滨,尽管冬天的温度极其严寒,但过冬却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我们才经得起严寒的侵袭,如果总是无边无际、从无间断的寒冷,那就无法承受。对心灵来说也是一样,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对抗挫折的能力,跟获得爱的多少有关,而跟设计任何“训练项目”无关。
更何况,无需父母刻意,孩子本身经历的挫折就已经不少了。
从温暖舒适的子宫,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生存只能全然依赖他人;
在蹒跚学步的时候,摔的每一个跟头;
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所发生的每一起争执;
更别提之后的上学、考试……
我们总是说,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有多么的不容易;可是孩子的每一步,所学会的每一项新本领,都是一个不断打破舒适区的过程。这个过程,势必会伴随着很多失败。
如果,父母还要刻意再去制造挫折,无异于在寒冷的冬天,再把暖气停掉。
04
我想,**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面临挫折的时候,给孩子陪伴和共情,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可怕,风雨过后,又将是晴朗的天空;
是用爱为孩子作底色,让孩子有足够的力量在外面“冲锋陷阵”。**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借用《游戏力》的作者科恩博士在他的讲座“父母游戏力,玩出抗挫力”中提到的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孩子就像一颗树苗,树苗的成长需要有肥沃的土壤和温暖的阳光,这样,在风雨侵袭的时候,树苗才不至于被摧垮。而父母的爱,就是那土壤和阳光。
愿我们的每个孩子,都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